从乔布斯到拉里佩奇的那些故事
在美国硅谷,也的确有这样一条经验:创业要从车库开始。
男人们似乎都爱把这个狭小空间打造成自己的乐园,尤其是在美国。于是,车库里挂满了各种木工、电工的工具,活像个小五金商店、车间、作坊甚至实验 室。到了假日,他们索性就泡在里边,穿个汗衫大裤衩、撅着屁股埋头苦干,丁丁当当敲个不停,修修补补,发明创造。而对于乔布斯这类满脑子怪点子的技术控, 车库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施展武艺”的工作室。
1999年上映的电影《硅谷传奇》(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还原了硅谷精英们当年在车库创业的情景。比如,乔布斯和盖茨的扮演者分别在自家的车库里,与各自不着调的伙伴们,试图燃烧起一场计算机世 界的风云对决——那时,乔布斯留着小胡子,盖茨的发型逊毙了,他们的面孔还年轻着呢。
上世纪70年代,乔布斯的苹果诞生于车库,盖茨在车库里有了微软的雏形。更早一些,1939年,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租下了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爱迪生大街367号的一间车库,并在里头创立了惠普公司。这两个年轻人最后还在车库里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了谁的 姓氏放在公司名字的前面。
后来,惠普公司花了100多万美金把这个车库买了回来,又将外观和内部摆设恢复成当年的模样。这间车库作为惠普诞生地以及硅谷工业的发源地,成为创业青年的朝圣场所。
惠普甚至有自己的车库法则,比如,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工具箱用不上锁以及不断创新等等。大批的效仿者里,还有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 (Google)。1998年,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同样租下了一间车库开始创业历程,而在功成名就之后把它买回来作为历史纪念。更加有趣的是,当年这间车库的主人因两个租客而结识大批硅谷技术人 员,后来成为了谷歌的高管之一。
他们究竟被什么吸引
从第一代的惠普到仙童,到苹果,到 Google,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发家史,而车库则从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被作为硅谷梦的一个强烈信号,被媒体刻意渲染,被白手起家追寻“ ONE PIECE ”的少年们膜拜。
硅谷梦的特点是,天才工程师们的成功极具偶然性,生活在熬夜写代码和通宵狂欢的切换场景中,公司里充满 geek 的装饰,不修边幅,严肃与他们相去甚远,散漫是他们最乐意的标签。
很多人都熟知的 Youtube 创业故事:陈士骏(Steve Chen)和查德·赫利(Chad Hurley)在旧金山一个朋友家里聚会,曲终人散,却发现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和参与者分享视频,于是他们说,“真麻烦,自己做个视频网站吧”。事实上,这 个故事是假的,两位创始人应公关要求商量 2 个小时的作品。
马克·扎克伯格在接受奥弗拉·温弗雷的专访时,被问到关于电影《社交网络》的看法时,回答道:“那只是个电影,而我过去的六年是在许多艰苦的工作中度过的。”
以下是一个硅谷人的自白:
我又在工作中睡着,在我办公桌地下的被子蜷缩了两个半小时,从上午 11 点到下午 1:30 左右。
现实是,在熬夜写代码和通宵狂欢的场景切换中,熬夜写代码常常是重复播放,通宵狂欢是随机播放。
当人们在谈论硅谷的成功时,最核心的“ Hard Working ”反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塑造一个美国梦的硅谷形象时,媒体为蠢蠢欲动的创业者描绘了成功的偶然和一夜暴富的狂喜。没有人会在意资金短缺,因为风险投 资会帮忙;车库是个理想的创业环境,因为你可以更专注;你的身边有一群天才工程师,他们既懂代码也懂生活。
其实,车库,啤酒,geek 这些符号只不过是装饰,抛开这些光环,硅谷的成功源于成熟的区域经济体系——而它的形成源于众多知名或无名的辛苦耕耘和健全的法律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硅谷的车库故事只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敞亮的办公楼里开始创业之旅,但是创新的动力却不会衰竭,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缺点和优点都被同时放大,缺少了它隐性的魅力。
人们在抱怨好的环境下不能成功的时候,类似于我们小时候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责问:为什么某某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考到一个好大学,你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还考不好呢?
但是,难道没有在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考到好学校的人么?只不过那个人不是我罢了。(王春龙整理/应用邦 Via 爱范儿等)
一句话点评:硅谷是吸引男人们的天堂!
文/应用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