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
“百万农场”仍在“建设中”
说 到现实版“开心农场”,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紧邻棋盘山地区的一个地块。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时,言语激动,眼睛里都是憧憬。他说,他将在这里 投资上百万建造现实版“开心农场”,老百姓可以花800-1200元包一块面积100平方米的土地种植、采摘并做饭,大概2个多月后进入到正式运营,已经 有不少意向订户了。
而时隔两年,记者再次给该农场打电话时,对方说到现实版“开心农场”语气很平淡,他表示现在基本上不对外,大部分面积仍在建设中。至于后期何时才能正式开放,还是未知数.
“我们的早就关门了。”马三家子镇的一家开心农场负责人说,不仅是他们的开心农场,目前能有一多半现实版“开心农场”都难逃关门的命运。而曾在市内某商场内开办开心农场的苏小姐说,不仅是郊区农场面临这种问题,作为市内经营的她也早在1年前就关门了。
探因
原因1:目标人群设定过宽
回 顾起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兴与衰,马三家镇一曾经从事开心农场的于先生说,2009年网络版“开心农场”超级火爆,上至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人,下至刚会玩电 脑的娃娃,可以说全民偷菜。2010年随着全国各地现实版“开心农场”火爆上市后,沈阳也纷纷效仿,郊区一下子成立了不少。当时大家都认为从网上搬到网 下,肯定会更火。于是将目标人群也定位于针对大众。
“刚开始的时候,来开心农场的有学生、老人和年轻人。”起初田园供不应求,但很 快遇到了问题。这些人都是图新鲜,到了实际操作种菜的时候就不习惯了,新鲜了几周后就没人再过来了。例如,年轻人喜欢田园风光,但闻不惯农家肥味;中年人 喜欢吃农家饭、有机菜,却不喜欢自己种,嫌干活太累、播种浇水施肥等步骤太多,没有时间管理;老年人没有私家车,每次来都得换几趟公交车,折腾不起。大约 经营了半年多左右,农场就处于基本没人来的状态了。到了第二年,就没有人再包地了。
原因2:配套管理未跟进
于 先生说其实不仅仅是定位有问题,整个项目也出现了问题。因为过多的人都看好这个新兴商机,懂不懂的都参与进来了:农民听说了把自己家院子挂牌作为农场出 租,而城里人听说了到农村随便选块地也加入到此行列。盲目参与,只是从自己的短期利益出发,根本没有考虑到如何经营才会让现实版“开心农场”经营得更好、 更长久。
于先生说,他曾经走过几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发现都是几个光秃秃的地块,加上几把锄头等农具。面对根本不懂得农事的城 市年轻人,农场都没有培训消费者如何种地及收获等。之后面对大多消费者不能经常来农场照看,“开心农场”也没有对农场进行照看管理,致使大多菜地都荒了。
“种地本身就很累,尤其是把地包出去之后,每个家庭种的种类不同,数量不一,不能一次性管理,更费神。”
此 外,现实版“开心农场”的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城内居民来开心农场本打算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好好休闲一下,结果来了以后发现除了能进行简单的农业劳动 外,便没有其他的休闲项目了,即便有的农场说可以做农家饭,但却只有自己地里的那点品种不多的菜,使农家菜变得没有了滋味。于是大多数人开始觉得现实版的 “开心农场”简直就是遭罪。
转型
变身渔家乐、农家乐附店
东陵区王士兰村的王女士回忆道,那时,一打出“开心农场”的招牌,就吸引了很多“上班族”。哪知道这个项目太简单,对于城里人来说,最多只有三分钟热度。
现 在,很多开心农场舍不得关闭,开始转型。“我家现在现实版的‘开心农场’还开的,但是形式已经转变了,和网上的原模板不同。”在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现实 版“开心农场”舍不得关闭,纷纷转型。王女士说,他们现在已经不以现实版“开心农场”为主营了,而是以垂钓园为主,在钓友劳累的时候将“开心农场”作为他 们的采摘基地。
东陵区深井子的一位农场主说他们已经将“开心农场”作为农家乐的一个附属项目。如果有顾客感觉农家院不错,可以在这个地方进行包地,然后出钱由农家院代管,等到收获时直接来收获即可。
专家说
网下得找到适应的土壤
沈 阳大学金融系教授姜伟说,网络商机延伸到现实,不仅仅是开心农场,还有红极一时的CS,现在也不温不火地经营着,少了当时的热度。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点原 因,经营管理水平、格调出现问题。确实网络和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的,例如这两种游戏虽然在网络上很流行,但细究起来,格调并不是很高,前者流行“偷菜”、 后者注重枪击暴力,时间长了,难免让人觉得乏味。因此,此类游戏自然不会长久。
想突破网络带来的限制,真正在现实中发展就一定得从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土壤,而这就需要开办人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根据他们利益去选择。
首 先,找到自己定位。以现实版“开心农场”为例,客户群应该定在消费能力相对好的人群,他们这些人有车有时间,追寻有机生活。而这点现在一些CS基地就开始 重新定位了,原来面向大众现在改为针对公司集训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要进行商业运作,包括宣传、物流、采摘、管理等。沈阳晚报记者 邓丽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