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整整一年Intel都在用随处可见的广告为自己力推的超极本概念造势,但市场的反映仍然如同即将到来的冬天一般严寒。"Ultrabook在全 球出货量远远低于预期",IHS iSuppli研究公司在一份新闻报告中指出。该公司还调整了2012年度Ultrabook出货量,从2200万台减 为1030万台。
可面对不断唱衰的媒体和异常冷酷的消费者,各大厂商近期对于超极本的热情却超出寻常的高,除去Intel的急先锋联想、 acer不谈,就连一向对炒作概念冷眼相待的日系品牌索尼、松下也都志气满满的杀至阵前,而激起他们如此热情的,就是即将于10月26日上市的 Windows 8系统,已经由此带来的触控超极本形态。
那么,冲杀已久的超极本,这次究竟能不能有所起色自我救赎呢?
微软 和Intel的这次合盟,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苹果,或者说是苹果引领起的移动设备大潮。近些年来,苹果通过自己超高的艺术造诣,设计出的 iPhone、iPad、Macbook Air等精致产品,让越来越多Windows的死忠从微软阵容逃脱出来,而Android等大多以ARM架构处 理器为基础的移动设备,也在无形中挤占了普通用户每天使用PC的时间,对于Intel来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地位要从近乎垄断可以对行业呼风唤雨的标准 制定者,沦落到为别人做嫁衣的芯片供应商,当中滋味,冷暖自知。
因此,Intel当时面临的问题可谓有二:一是如何保持传统笔记本品牌相对于Macbook系列产品的绝对优势,二是如何保持X86架构处理器相对于ARM架构处理器的绝对优势。
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Intel的打算是,用超极本对付Macbook,用x86的Atom对付ARM移动处理器阵营,经过一年的经营,结果是皆不如意。
广 大传统PC厂商的超极本,在品牌形象本身占据劣势的情况下,妄图用设计更差,配置相当,价格更高的超极本对抗Air,后果可想而知,当大家都认为你是模仿 者,而你的性价比还不如原创者的时候,是没有人会选择一个"赝品"的。X86的平板/智能手机的处境就更无需赘言了,你懂的。
在两者全处于下风的时候,还不如合二为一合力迎敌。
从 苹果的角度讲,不推出触屏的Air,并不是技术的问题,苹果坐拥当前PC厂家中最优秀的硬件设计团队,想要把iOS业已成熟的触控理念引入MAC OS也 并非难事。而苹果之所以坚持把Air和iPad界限划的很清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利润考量的缘故,iPad是苹果的一棵摇钱树,独揽平板市场近半的利 润让苹果赚了个盆满钵满,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苹果将触屏全线引入笔记本产品,相信很多用户的首选产品将从iPad转投Air,从现在购买两件产品转为选择一 件,这是苹果最不愿看到的。
但消费者呢?有三个基本事实是必须尊重的:一、消费者对于高性价比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松动的,只要能花更少的钱, 消费者都是乐意去支持的。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每天携带使用随身设备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很少有人会同时携带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三、在云技 术还不成熟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人们还是希望尽可能减少移动数据的次数。基于这三点事实,触屏超极本似乎很清晰的具备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双重因 素。
注意,这里并不是说触屏超极本在技术层面和使用层面上达到或者超越了Air+iPad两者的结合,而是在市场宣传和概念炒作上具备了卖点,消费者不是发烧友或者媒体编辑,他们不具备对于产品的甄别能力,这种混合型产品至少在创新点上已经足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剩下的,就是价格了,我认为触屏超极本的理想价格区间最低在比Air略低,最高在比Air+iPad略低的位置,只有咬死这个价格区间,才能保证触屏超极本拥有一物两用的宣传两点,和无缝融合的技术革新,如果价格高高在上,那么无疑又会陷入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不复境地。
离26号没有几天了,触屏超极本,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自掘坟墓,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