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观察近几年国际以及中国电子阅读市场的变化,以及对国内各大书城的点评。作为一个爱好科技与阅读的人,即使这是一个和我毫不相关的行业,我却从头到尾关注着它的发展与兴衰。首先说下我自己,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爱好高科 技产品,是苹果以及任何漂亮好用的数码产品的死忠粉丝。虽然基本上还是下载盗版音乐和电视剧,但遇上喜欢的app,犹豫一番咬咬牙也会买下来。
所以我基本 代表着现在有点小钱,也愿意投资在数码产品上,但还是货比三家,绝不会浪费钱的大多数年青一带群体。因此,我的某些观点还是具有代表性的。
前两段带自传性质,不耐烦的看官可直接跳过。
我 从小喜欢阅读,四年级之前已经基本上扫完上得了档次的世界名著,五年级之后就开始嫌弃《读者》没有什么内涵。由于家教甚严,而且家里基本上都是正经的大部 头,因此小学的最后两年学会了上网之后,才真正开始接触闲书。记得六年级的暑假整整三天三夜不睡觉看完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涉猎闲书的我,发现这些比严肃 的所谓“名著”有意思的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初中接触到了快餐文学,常常是一天一至两本的效率。上课时做低头思考状,俯看抽屉里藏着的某本具有着各种王 子与灰姑娘,总裁与小迷糊,才子与佳人元素的言情小说。荒废了的初中三年,看遍了各种言情小说,穿越的,都市的,架空的,练就一番熟知各种浪漫桥段,一看 开头便知结尾的神功。恍然到了高中,发现还能吃的老本早已不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开始追求更为高深莫测的东西,整天都是快餐文学多掉价啊。于是杜拉 斯呀,卡夫卡呀,村上呀,尼采等等被我认为是“高深莫测”的典型就排着队走进了我家的书柜。那时候京东和当当还没有打价格战,想看的书也不耐烦等几天才 到,因此基本不做打折时才买书的打算。精神食粮那么津津计较作甚!
自从搬家后,书柜瞬间缩水不少,作为一个有书柜整齐强迫症的人,向来都是 谨慎挑书。买实体书只买有看第二遍价值的,是我的原则。从小到大看过的少说也有近千本的闲书,一本都没有买过,不是借的就是下载的。其实我从小到大基本上 都是乖小孩(虚),最叛逆最嚣张的时候,也就是和父母顶顶嘴,摆摆离家出走的样式之类的,啥坏事也没干过,也基本上没让父母怎么操心。但从小到大,被妈逮 着窝在被窝里看书的情况有无数次了。电子产品还没普及到小孩的时候,打着手电筒看书;还没有智能手机那会儿,用mp3和PDA看书。可以说它们是我近视的 元凶之一。
直到最后,过足了戴眼镜的瘾却发现再也脱不下眼镜的慌张,以及出国将至(买书再也没有以前方便了),我盯上了电子书。那时候 Amazon刚出了二代白色的Kindle;Barnes & Noble还没有跟风出Nook;汉王电纸书在礼品市场上卖的风生水起,刘迎建放出口号要做世界第一,雄心勃勃准备上市。我在淘宝蹲了三天,精挑细选货比 三家之后,买了Foxit Eslick。事实证明,这是我在那个年代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虽然它在两年后壮烈身亡。Foxit的PDF编辑器出身,代表了它拥有所有电子书上最好的 PDF解决方案;即使我如今的新欢Kindle小4,与其相比,PDF也显示的不清不楚,总有说不出的别扭。在那个大浪淘沙的年代,Foxit最终决定不 再支持Eslick的后续开发,回到自己的老本行。作为一个小公司(顺便骄傲地夸奖一下,Foxit的大本营居然是在福州),做电子阅读器只是对于一个新 兴行业的试水之作,小试一下身手。静观之后汉王上市后的各种得意忘形,以及后续跟不上后,股票的直线下跌,不得不说Foxit的这个选择绝对是明智的,一 个企业保有,并专注于自己的优点还是最重要的。
经过两年军阀四起,群雄割据,大浪淘沙后的美国电子书市场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态。 Amazon,Barnes & Noble以及Apple (Google Books在近几年内绝没有实力跟以上几位竞争)。苹果自不用说,广大良好善良的苹果粉们,无论其做什么,都会以最决裂的方式予以支持(例如卖肾),卖书 自不用多说。
Barnes & Noble(就如中国的新华书店)凭借着其百年实体书店的信誉,硬是要和Amazon扛上,即使要破产也不惜代价,推出了Nook。说实话,我特别待见 Nook的长相,有一次坐电车的时候终于目睹Nook的真身,不惜厚着脸皮跟人家打了招呼,就为了把玩一番。最后自不用说,万货之王的Amazon,也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阅读的市场,并将其发展壮大的公司。
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最喜爱科技公司”的评选中,荣升第三的Amazon,那便是“清 楚”。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对人对事的最高评价,便是清楚二字。能领导壮大这样的一个公司,Jeff Bezos自然也是一个相当清楚的人。他知道对待什么样的对手出什么样的招,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站稳脚跟,再一 步一个脚印。完全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明白人,相比之下,Google过于nerdy,苹果多些恣意,Amazon就是一切都刚好平衡。我最后放弃外貌协 会的Nook,选择了长相稳重的Kindle小4,也正是为了其之后的可持续发展性。
这三家之所以能存活至今并站稳脚跟,最重要的一点,它们已经深知软件相比于硬件的重要性,其背后的生态圈,研发团队,都是砸钱砸时间一点一点堆砌起来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百分之八九十的电子书公司都因缺乏远见或资金而默默消失。我们转头来看看国内的数字阅读市场。
这 是一个全民盗版的国家。在这个地方,人们愿意花五千块钱买个手机,却不愿意花六块钱买个app;在这个地方,人们愿意花八十块钱看场电影,却不愿意花二十 块钱买一本书。其实有时候我也能理解,如果在网上花三分钟就能搜到心仪小说的电子版本,却要我付全价再哀哀地等一个星期等书送到,确实有些不甘愿。但好在 中国的大佬们已经意识到,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电子阅读要从书城做起,量大质好才能背靠大树好乘凉。
一夜之间无数电子书城瞬间拔地而起,业界大佬们不甘示弱,能插一脚的使出浑身解数也要插进去,毕竟谁都不像弱人一头。淘宝,当当,京东,盛大,汉王,多看,豆瓣……其余的恕我数不过来了。
先 说汉王,因为它最简单。四个字来形容:气数已尽。或许有些浅薄,只作为个人观察后得出的结论。在汉王从礼品市场大肆掘金大出风头的时候,刘迎建已经着手在 做汉王书城了。发展到今日,它可以说是资格最老的一个,也是最为差劲的一个。为了确保客观性,我刚刚还特意到汉王书城逛了一圈,说实话,没有想买任何一本 书的欲望。无论从UI还是价格,就是毫无吸引我的特点。我看过一个关于汉王买手的采访,他的工作是每个月必须为汉王采购多少本书的版权,超过此硬性指标才 有提成。这也就造成了此书城有量无质的现状。此外,还看出其下了许多功夫,笼络了许多报刊。不过私以为,报纸已经就是个过时的东西了,现在人们获取信息, 网上多的是途径。更何况真正买Eink电纸书的人,都是深度阅读的人,而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只是浅阅读罢了,这两个完全不是一条路子的。
然后我想把当当,京东,淘宝合起来讲。这三哥儿们有个共同点,就是眼红Amazon在Kindle上的规模和市场。于是都冒出了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不能做中国的Amazon呢?
当 当心想,我在中国的网上购书行业若称第二,谁敢第一?这么多年和各家出版社积攒下来的铁关系可不是吹的。我要真想做电子书,可不就是振臂一呼,一呼百应 么?于是当当也是照抄Amazon最彻底的一个,不仅按照行业规矩,放出各种平台的客户端,甚至也开卖了自己的阅读器(我实在不知道阅读器到底怎样,自己 没有买过)。只是抄的了型,抄不到魂,生搬硬套总是觉得差了些什么。不过当当依然是所有竞争者中手握最多资源的一家,但若没有特色,甚难取胜。
京东就是刘强东的性格,我就不信做不过别人。时间没人家长?砸钱!渠道没人家多?砸钱!反正二十一世纪,什么都是资本运作。京东也是另外一个模式照搬者,但比当当还弱。
淘 宝确实是电商老大,当之无愧的老大。淘宝说,我什么都能卖,无论是虚拟还是实物,无论是房子还是汽车,只要你有个价,我就能把你卖得出去。淘宝能当上龙头 老大当然有其营销手段。所以我浏览了下淘宝的电子书城,各种促销手段,确实引得我十分有购买欲望。只是有一点,书虽然是商品的一种,包装促销手段必不可 少,但最重要还是内容取胜。如果逛书店就跟逛超市一样,什么便宜买什么,那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比较反感这三家电子书城(另外加上盛 大的云中书城)的一点。唯一能留住真正爱书者的办法,除了内容还是内容,价格是附加分,但绝不占主题。
盛大的云中书城,与以上三家有些许不 同之处,就是它早已深谙内容为王之道,并早早地垄断了中国90%以上的网络小说版权。通过起点以及晋江等网站,盛大早已积累了大批习惯了付费模式看百万字 小说的广大群众。以面相来看,盛大其实应该是最兼具内容,模式,市场的电子书城。它也依瓢画葫芦地引进了Amazon模式。该有的电纸书也有,该开发的各 种客户端也都开发,该做的宣传也从来不少,却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和效果。从锦书发布到现在,一直发展的不温不火。个人归结下来的原因就是,所谓百万书 籍的版权,却因为网络小说质量的良萎不齐,真真能拿得出手的,也还是不多。
最后再讲一下豆瓣和多看。这俩是我最看好的,也是仅有的两个支持 Kindle的国内书城。豆瓣凭着经年构建的小清新风格俱乐部,隆重推出豆瓣阅读。刚下载,就能感受出一股文艺青年之风扑面而来。里面的小说确实质量上 乘,虽然没有什么畅销书当大牌,不过也有其独特的品味,估计会特别符合文艺青年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傲娇的眼光。特别值得一提的,豆瓣仅仅推出的iPad 的客户端,而遗漏了iPhone的客户端。这一点是及有勇气,他们对市场定位非常清晰,深谙用手机阅读的群众,没有真正的阅读爱好者。
多看 的起家,便是Kindle的中文系统。在Amazon早期对中国大批渴望关注的消费者毫不在意的情况下,多看系统凭借其对中文的出色支持,赢得了大于 90%的装机率,而这大批又能折腾又爱看书的优质客户自然而然地被多看吸收,并顺应时事推出多看书城。其实对比于之前所提到的那些大财主们,多看真是要资 源没资源,要钱没钱。不过我很欣赏的是他们那种脚踏实地把每一步做好的态度。因为地儿小,所以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本能发布的书,从排版到宣传毫不马虎。大店 小店各有其生存之道,只要你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就好。我唯一担忧的一点是,Kindle上的多看系统,毕竟是盗版的。若Amazon有意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多看又该何去何从。目前也可以看出,多看渐渐地将书城的中心转移至各手机以及web客户端,只是Kindle依然代表其最优质的客户群体。
中 国的阅读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发展只能看造化,成王败寇还是不好说。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各个都是六七年代,经历了改革 开放的人精,玩起资本运作一个比一个厉害。电子阅读这么具有潜力的一块肥肉,谁都舍不得丢。但是要做好做大一块市场,仅仅跟风是不够的,真的是要用心下功 夫。一点一滴的细节,或许人们感受不到。但是积少成多,它们才是能分出高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