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待机耗电情况,也不能用电池电量衡量。更何况稳定性,发热这些没法量化的东西,用户经常会忘掉,厂家对于这些也不好描述。所以,就被忽略掉了。没法比较,就会忘掉。我不是要什么硬件,而是要一种体验。
12月21日、22日,联发科发布了最新型的MT6589。在我看来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却没什么人讨论,除了微博上搞芯片的一些人以外。不像高通或者NV发布一款处理器那样。6589用的四核A7加单核SGX544。用的台积电那个新的28nm工艺。简单说要强于现在高通的那个8064的28nm漏电工艺。和三星那个32nm的相比我不清楚,听上去好像台积电的这个还要强一些。使用此芯片的机器,安兔兔2.9跑分一万零几十分,已经有工程机了,想想也比较真。之所以不能免俗的讲一下这些数据,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此款处理器性能足够用而耗电足够低。
依我之见,这款处理器可谓是2013年我最期待的处理器了,也是我自己下一款手机的目标。毕竟处理器是一款手机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机的功耗发热等等情况。尤其是考虑到联发科的整体解决方案,和现在越发强大的方案商,因此这款处理器的机器,应该是可期的。
想到当年6573刚刚发布的时候,心里真是激动。因为到了智能机时代,还没有一款强大甚至是没有一款够用的国产处理器,尤其是对我我这种很支持国货的人来说,真难受。不过因为买了魅族M9,领略到了在我眼中世界最好的交互,也不错!可是心中还是期待着一款搭载着国产处理器的智能手机,联发科、展讯、瑞芯微、或者华为海思。
在我心中,联发科就是“较强性能,最低功耗,最强稳定性,最长待机”的代名词。想想,这些不都是我们需要的么?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你还知道自己的需求么!你还记得自己是想买一部什么样的手机么!
现在用户在购买手机的时候,总是想着几核,多少主频,多少分辨率等等这些。这也没办法,厂商需要卖点,需要能够说明自己产品进步的说辞。与其说明A9、金环蛇、A15之间的区别,不如说我是1.4还是1.5的主频;与其讨论性能和使用环境,不如直接说我是双核还是四核;与其好好分析各个屏幕之间的优缺点,比较得失,不如直接说4.3寸还是4.7寸;预期分析各个工艺之间的良品率、产能、成本,不如直接说是28nm还是40nm。很简单,数字直接可以比较,而每一种产品之间的比较是极为复杂的,要列出十项内容,分析,评价。这没有必要,用户其实也不需要知道,他们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
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他说他想要四核1.5主频的,其实他想要的是:流畅、玩游戏不卡;当他说他想要更大的4.7屏幕的时候,他其实想要的是更好的浏览阅读体验;当他说想要1200w像素的时候,他其实想要的是更好的照相体验;当他说想要6.5mm的机身的时候,他其实想要的是更好的握感。对么?
所谓玩游戏,不过小鸟、僵尸、捕鱼、切水果。这些早就可以做得很好的。足球、赛车画面倒是还能提高,可是这些游戏,流畅性、人工智能、趣味更为重要。打坦克打飞机之类的总觉得不适合用手机玩。因为精确瞄准做不到。
还有什么需要那么强的性能?你会用手机打开四五十页的PPT么?你会用手机连接上高清电视做出4000*2000分辨率的输出么?你会用自己的手机,去压缩解压缩么?你会用手机打开电脑端WWW的新浪腾讯首页么?好像只会有少数人这么去做,对吧?(后台应用多而觉得卡,好像主要和RAM有关,暂不讨论。)
我必须承认,手机现在已经是大家必备的随身物品之一了。所以说往手机里面加东西,可以让人在减少点随身物品,是有意义的。比如加上支付,加上钥匙等等。可是,我想要增加一些功能,不代表着我需要增加那么多的性能。当然也是因为成本、成熟的的原因,增加性能显然更简单更可行,而很多功能是大家觉得没必要的。
同样的集成太多的功能,对稳定性、安全性等等的要求就会越发的高了。当做钥匙、当做银行卡、当做地图,固然方便,然而我要是只带着手机,那么要是手机没电了,那可就麻烦了。用户被引入两一个误区,功能越多越好。
而我想说的是,请大家在买手机之前,想想到底需要什么。
先分析我自己。我经常上网,想要能够快速上网的手机。动感地带的卡,就选择的是移动的G3。我不怎么玩游戏。希望手机流畅一点,性能够用就行了。不怎么乱玩手机,装的软件很少。希望不要发热,要稳定,待机的话能多用一会自然最好。界面要友好,能像魅族这样就是最好的了。要个国产处理器,元器件最好是国产的。照相要好些。
于是我选择了华为的G309T(T8830),用的联发科6515(6575TD版)的芯片。和我的M9比起来,这款新机器,性能更强,稳定性高,三个月没有死机过。发热很小(冬天没法取暖啊!)。流畅度也还不错。上网很合适,因为我用QQ或者UC也不开图,很流畅,体验不错。缺点是照相不能自动对焦,总体效果一般,微焦不行。不过弱光下还能看清的。界面确实不行,接近于原生,和魅族差得很远,这点体验很不好。我的那么多的要求,最后权衡之下,买的这款手机。应该说,我自己是满意的。
你不知道,你买的四核8064,其实很多时候,只有一个或者两个核在工作(可参考异步处理器工作原理)。你不知道,你用的1.7主频的处理器,却只是玩玩微信,而这时处理器还自动降频了很多。你知道的是,我手机怎么这么快就没电了?怎么又死机了?怎么这么烫手啊?为什么这么强的手机,还是卡呢?
即便是待机耗电情况,也不能用电池电量衡量。更何况稳定性,发热这些没法量化的东西,用户经常会忘掉,厂家对于这些也不好描述。所以,就被忽略掉了。没法比较,就会忘掉。
我认为。在未来,那个性能更加过剩的年代,用户更加看重的需求,是低功耗,强稳定性,长待机,流畅,信号强通话清晰。总有一天,绝大多数用户都会明白,手机也像电脑一样,不必那么最求性能,够用就行了。
回想这一款6589,应该说,已经做到了性能与功耗的平衡(至少看上去吧),觉得很有前途。大家现在很少讨论,不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很多不发热、稳定、流畅、性能强、不费电的手机大量上市。等到那个时候,想想8064,想想T3都还卖得出去么(当然他们主频很高)?
在台积电28nm新工艺大量上市之前,三星的4212,4412无疑是最好的芯片。所以觉得魅族是不是可以推出4212的MX2?或者像华为海思,有没有可能推出双核的K3V2版本?前一阵听网上说的,据魅族工程师说,在较少任务量的时候,现在倾向于多核低频工作,而不是单核高频。所以多核处理器仍然是一个趋势,题外话了。
除了硬件本身以外。软件的优化也非常重要。怎么做的更好?多花钱雇佣几个工程师,老老实实优化代码,优化系统,优化软件。最终的结果,一定比花更多的钱升级硬件来的便宜,效果还可能更好。
我不是要什么硬件,而是要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