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6:53:53
比尔·盖茨的“思考周”影响微软发展 但未能延续
发布日期:2013-06-09 07:49:25  稿源:搜狐IT
编者的话: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一个习惯,给自己一个“思考周”,让自己静心思考、探索、规划微软的未来。今天是周日,马上就是端午节了。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个静心的日子,来思考思考。如果你也决定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不妨看看盖茨是怎么安排的。


不受干扰地专注于思考大问题

2012年春天,盖茨曾说:“我确实想一个人独处,只是阅读。我不吃早饭,所以厨师只给我送午饭和晚饭。他们是很好的厨师,所以我一点不缺好吃的。他们是在思考周期间我要联系的人,后来我结婚了,我还会跟我妻子打电话。这些是我唯一的人际联系。”对他来说,去乡下住宅进行“梭罗加亚当斯密式”的思考是件完全合理的事。书房在那座宅子的二楼,墙上挂着一张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肖像。他在这里感觉最为惬意,可以不受干扰地专注于思考大问题。有一年,妻子梅琳达(Melinda)怀孕,为了在有情况时能马上赶回去,盖茨在西雅图附近的一家酒店度过了他的思考周。

盖茨的思考周:6天,只阅读、睡觉和吃饭

盖茨被看成是一位无情的商人,受到数据的驱动,不容忍低能,好胜心极强。在他的心灵中还有另一面:看重知识。他是董事长,同时也像个教授,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努力精通相关的领域。

“如果你身为这样一个行业的高管:在大学和小公司里有很多关于这个行业的发明;而在你的公司里,又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思想家,你会愿意花一个小时阅读他们写的一份长15页的材料,再放下材料,做一番思考,给他们一些反馈。”盖茨解释说。“拥有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招人,要出去和客户见面,还要对每季度的盈利负责。随着你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你自己公司里的聪明员工和外部人士又不断带来新事物,你想随时掌握情况。”在公司总部,你做不到这一点。“在为期6天的思考周期间,我所做的,只有阅读、睡觉和吃饭。”

思考周批复员工书面文件

20世纪80年代盖茨去胡德运河看望奶奶的时候。他说:“有人在那里隐居,出去钓鱼。”但他想的不是玩,而是把这段时间用来工作。

早期盖茨能收到50份微软员工的书面文件,把它们放在一个纸板箱里带到胡德运河,文件按主题分类,被标以不同颜色的代码,并印上“微软机密”的字样。“我读了全部文件,也全部做了批复。”

盖茨对他看到的大多数材料并不感兴趣。他说,他的批复主要是告诉员工:“这事看来没什么戏,不要在它上面费力了。”

他说:“我最喜欢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半导体的!所有东西都与半导体有关。”还有的文件只是提了一些奇思妙想——比如“魔镜”(大概是与让你试用某件虚拟装备或是提醒你领扣没系好相关的某种东西)。

思考周影响微软发展

1995年5月26日向微软高管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就最好地展示了思考周能够激发出来什么。

盖茨认识到了网络带来的威胁与希望,他称网络“即将成为自IBM公司在1981年推出个人计算机以来最重要的单项发展”。从那一刻起,他将网络“归于”微软公司的“重要性级别最高的工作”。

盖茨还说:“技术行业好玩的地方之一是与时俱进”,“你不想有落后的感觉”。所以他会说,当“某种趋势在你知道它存在之前就已经大行其道”时,是让你“十分痛苦的事”。搞思考周就是为了保持领先或是至少不被落下。

在搜索上,尽管微软一直在讨论搜索引擎,但盖茨认为“执行的不如谷歌(Google)好。”他说,我们一直在说这事,但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在这方面投入的人才和理解它的方式不够充分。“这事总会发生,因为有成千上万家公司在做某种特别的事情。要知道,其余的99.9%都会以失败告终,但终有一家专注地投入的公司能真正取得成功。谷歌当然是最好的例子。”

没有继续的习惯

盖茨借助思考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他于2008年离开微软的日常管理工作后,思考周没有继续下去,以及为什么其他公司也没人效仿。不过,盖茨对这些并不感到奇怪。他说:“各人的风格不同,批阅120份文件,花6天时间完全专注于这项工作,这更像是我个人的风格,别人不一定要这么做……要知道,我就是喜欢这么做,把自己逼得特别狠。”

在微软公司,思考周的传统也终结了。盖茨说:“公司有个想法,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延续,但也许不会花上一整周的时间了。不过,从前人们写这些材料,主要因为有我这位关键受众,他们知道我很可能阅读它们,并做出经过深思熟虑的批复。一旦没有我,思考周也就不会继续了。”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6:53:53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