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生活。但是互联网诞生的那个地方,却只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某个不起眼的建筑里的地下室走廊——3420 Boelter Hall。当然,这里所指的诞生地,并不是历史意义上,而是逻辑意义上的。而这间房子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灰绿色的油漆和磨坏了的油毡地板。
3420 Boelter Hall也是ARPANET(互联网前身)首个节点的设置地、通讯协议建立地、并且发出了首条网络信息——从UCLA,到位于斯坦福大学的另一个节点。
互联网连接的最基本形式、封包交换理论的提出者——Leonard Kleinrock(雷纳德·克兰罗克)表示:“就这么几英尺的破地方,你能联想到这里诞生了多少次革命?这里的设备,就是让互联网的呼吸机,也是让它第一次‘说话’的地方”。
此外,以其名字命名的互联网研究中心(Kleinrock Center for Internet Studies),当前还进行着数项研究项目。房间的风格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属于20世纪60年代、以及疯狂的书呆子们(Mad Men for nerds)的房间。
当Kleinrock还只是麻省理工的一名研究生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用于分组交换的数学理论——数据被分解成“包”(packets),然后就能够在网络上、让在多个不同的平台上的多个用户,进行数据的访问和“交换”了。
这项技术就是互联网的根基,而美国国防部——更确切地说,是其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分组交换,论文、研究、甚至软件都能够被更有效率地传达。
随后,DARPA挂出了一份招标书,希望有团队能安装管理和试点这一新型网络。Bolt Beranek & Newman(BBN)的一队计算机工程师拿下了这份合同,并建造了一套名为“接口通信处理机”(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的机器。
通俗点讲,这货就是世界上第一台路由器。而BBN将网络的首个节点,放在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并且Kleinrock也加入了他们。对于这个系统的测试和实验,校方也给出了不少的支持。
该团队设计了一个可借用当前的数据基础设施来发送消息的网络——电话系统的通信线路。Kleinrock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到,他的手几乎就没离开过IMP(接口信息处理机),就像拉着一位老朋友那样。
1969年10月29日,聚集在3420 Boelter Hall的团队尝试着向斯坦福研究所发出了首条消息:“LOGIN”。只不过,在系统崩溃前,他们仅成功地输入了前两个字母。因此,互联网的首条信息,应该是“LO”。
一个小时候,他们再次进行了尝试(这次终于成功了)。到了1969年12月,4个节点被永久安装在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犹他州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到了1975年,IMP(接口信息处理器)的数量达到了57个。再然后,到了1981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13个。随后的历史,应该很多人都知道了。
遗憾的是,尽管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接口信息处理器”的历史意义却几乎被磨灭了。截止目前,只有2台IMP仍在服役。
1982年的时候,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那台IMP被搬到靠近一台水冷却器的教员休息室。直到被Kleinrock拯救之前,它都一直呆在那里。
Kleinrock还设法拯救了一台冰箱大小的SDS Sigma 7计算机——因为这台设备就是用于承载首条消息的机器。
Bradley Fidler指出,该中心在2011年开放了这间房子。作为该中心的主任,他感谢了大家对于细节的关注,因为房间保存得相当完好。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于2009年10月授予的“里程碑”。
[编译自:Gizmo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