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有98%的人在点完一个弹出窗口后,如果还有弹出窗口出现,他们就会认为这个警告有问题。在谷歌的背后,人类心理学专家一直都在试图解决网络上最大的安全漏洞,那就是:上网的人。
各种复杂高超的黑客攻击,经常都不如用户的一次轻率的点击风险大。解决方案似乎很容易,告诉用户不要点击就是了。但是对于谷歌来说,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平衡问题。如果直接用鲜明直接的警告的话,用户可能会转向其他的邮件提供商和搜索引擎,而这对于谷歌来说可不是小事。要知道,该公司一年600亿美元的收入就取决于人们使用谷歌的时间。
在谷歌众多的实验试错项目里有一个小组,这个小组的研究项目叫做“劝服技术”,意思是用温和的方法来改变人们的行为。该小组的研究难点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行得通的规劝方法,在网上不适用,结果往往与所预期的不一样。
比如,在现实世界中,当人们觉得有人在看着他们时,便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在网上并不适用。比如,在浏览器中显示警察的图像,或是用其他警告信息提醒人们某网站可能有危险时,其结果竟然是鼓励了更多的人访问这个网站。不过研究小组目前并未放弃努力,毕竟警告信息还是能够唤起人们的注意,使他们在点击危险网站时会多考虑一下。
另一个方法是不断地用弹出窗口提醒人们,将要浏览的网页是危险的。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有98%的人在点完一个弹出窗口后,如果还有弹出窗口出现,他们就会认为这个警告有问题。因此,对于弹出窗口来说,最好只弹出一次,并注明危险性就够了。
毫无疑问,人们如果不明白安全警告的意思,自然就不会对其做出响应。谷歌曾考虑过用简单的标识来鼓励人们使用双因子认证,或是手机短信验证码来增加安全性。但全世界各个国家使用的警告标识并不通用,该方法同样被搁置。
还有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是利用他人影响,比如在警告信息中告诉打算点击可疑链接的用户,有80%的用户没有这样做,因而更安全。这种解决方案的理论基础是,当人们并不确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时,倾向于效仿别人是怎么做的。但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就是当这个数字不利于警告信息的时候,比如说10%,该怎么办?
当然,不管是在谷歌还是其他地方,任何发明都是需要试错的,需要人们付出辛苦和努力,付出时间和智慧,才能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