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穷人都能上网是Facebook的殖民阴谋?马克扎克伯格上个星期过得可不怎么样。首先是Facebook 的Free Basics 平台在印度被禁,接着是董事会成员、知名风投家马克安德森在Twitter 上向近50 万关注者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评论。“反殖民主义活动已经给印度人民造成了数十年的经济灾难。”安德森写道。“为何现在停止?”之后,整个互联网沸腾了。
安德森删除了他的推文,表示道歉,并强调他“百分之百反对殖民主义”,而且“百分之百主张独立和自由”。扎克伯格这位Facebook的CEO随后在他的个人页面发布文章,表示安德森的评论使其“深感困扰”(deeply upsetting),“完全不”(at all)代表他的想法。
Facebook和网络殖民
这场风波引发了针对安德森的批评,但是他在评论中触及的问题——Facebook的全球扩张和殖民主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新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扎克伯格需要介入的原因,于是又回到了对Free Basics项目的讨论上来。Free Basics是由Facebook资助,旨在帮助从未接触过网络的人们接入互联网,提供简易版的移动互联网界面,使人们可以不必担心数据流量的使用限制。
“我讨厌动辄就抛出诸如殖民主义这样的词,但是追根溯源,很难忽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埃莫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 英文系教授Deepika Bahri 这样说道,她的学术领域是后殖民研究。在发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她将两者的相似之处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以救星的姿态出现
二、反复使用例如平等、民主和基本权利之类的字眼
三、掩盖长期的利益动机(参考如上两点)
四、用“总好过没有”的说辞来合理化不均等的分配(partial dissemination)
五、与当地的精英群体和既得利益者结成伙伴关系
六、指责批评者是恩将仇报
“说白了,”她告诉我,“如果不是鸭子,就不应该像鸭子一样叫。”
在印度,Free Basics 已经成为一场持久公开辩论的议题,许多人已经选择拒绝参与,就是因为该项目的殖民主义色彩。“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 时我们已经犯蠢过一次了,”一位Reddit 用户去年在关于Free Basics 的论坛上这样写道,他指的是英国的统治。“不要再犯蠢了兄弟,永远不要!”
“我认为这个项目既有殖民色彩,同时又具有诱惑性。”麻省理工市民媒体研究中心(MIT Center for Civic Media) 负责人Ethan Zuckerman 这样认为。“Facebook 试图解决一个它自己都不理解的问题,但它又不需要理解这个问题,因为它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让Facebook 舒舒服服地锁定了未来网络平台霸主的地位,而此刻正是Facebook 在发达国家市场发展放缓的时候。”
两个论述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展开围绕该争论的两个互相对立的论述。
批评Facebook 的一方是这么说的:当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允许某些公司在不收取人们数据费用的情况下访问其网站时,就使得这些公司获得了不公平的优势。Free Basics让Facebook变成了有太多优势的“看门人”——以至于和开放互联网的基本原则都产生了冲突。这些原则,以及人们在谈论网络中立时的主张,可以归纳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应该持一致平等的态度对待内容,不可偏颇某一网站或平台。
Facebook表示并没有将该项目作为一种扩张全球用户群的手段,而有如此多的人试用了Free Basics之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升级为完全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一事实不是恰恰有力地反驳了Facebook所声称的观点吗?人们起先使用无广告版本的Facebook,但是很快就会转移到掺杂广告、搜集数据的常规版本上来。
Free Basics的目标群体并非“贫困人口”
上文所述均指向一个问题,关于Free Basics项目究竟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也会进一步告诉我们Facebook的动机在哪里。印度app软件开发者、创业者Sumanth Raghavendra指出,从Free Basics 在印度播放的电视广告可以看出,其目标用户并不是所谓的贫困人口。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显而易见,Free Basics最初的目标群体并不是从未上过网的贫困人群,恰恰相反,Free Basics的目标是学生群体和00后,对他们来说,诱惑就是能免费上网。”
截至去年十月,印度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表示已经有100万人注册了Free Basics,但是只有20% 的Free Basics用户是之前没有使用过互联网的,这是Facebook 在接受印度最大通讯社Press Trust of India时透露的。(Facebook没有立刻回应笔者的置评要求,也没有给出最新的数据。) 换句话说,大部分使用Free Basics的人已经拥有互联网接入服务了。
“Free Basics并不是什么旨在服务穷人,说是‘没有网络连接’的人,差远了,”Raghavendr在文章中写道。“Facebook的这一整套说辞,将其描绘成一边是部分接入而另一边是没有网络的选择,这是假冒且虚伪的。”
“完全没有必要打着无私的旗号做出承诺让这些人上网,”他补充说,“他们会在有时间的时候上网,会按自己的节奏来,无论有没有来自外部的帮助或是人工激励,均是如此。”
麻省理工的Zuckerman 研究员甚至这样认为:“当扎克伯格或安德森面对批评时,他们反驳说批评者是精英论,是不人道的——毕竟,谁能够反对印度的繁荣发展呢?这种说辞充满了“白人负担”(White Man's Burden) 的论调。作家Courtney Martin曾经在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当意愿善良的人们希望去解决问题,却没有了解到问题背后的复杂性时,真正的麻烦就来了。”
免费物是网络帝国主义的“通货”
殖民主义在数字世界发生的现象早就出现了。基于万维网的殖民主义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线上的力量正在打造一个新型的帝国主义,这一点已经超越了Facebook。
举例来说,比如数字化项目针对的主要是英语文学作品。如果说万维网旨在成为全人类的图书馆,那么这就是一个问题。维基百科上绝大多数词条介绍的只是这个星球相对很小的一块土地。全世界有14%的人口居住在非洲,但是维基百科上带有地理位置标注的文章中只有不到3%来自非洲,2014 年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提到了这一点。
网络公司普遍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例子。互联网公司们将人商品化,称之为用户,从他们身上挖掘数据,针对个人信息发布广告。“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或许是帝国主义的另一个阶段?——资本和企业承兑的是免费物,”埃莫里大学的Bahri教授这样对我说。“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能够声称永远免费的原因。”
曾经在扎克伯格眼中,使用Facebook的人是“傻X”——但现在已经没人能阻止他
Facebook现在不鼓励使用“用户”这个词,而是希望用“人们”来代替。不过“用户”还是比“傻X”(dumb fucks) 要好听多了,“傻X”是扎克伯格在Facebook早期时对注册Facebook的人们的称呼,这一内幕因为几年前的一场诉讼官司而被公开。
2010年,扎克伯格对《纽约客》说,自那之后他已经“成长了,而且学会了很多”。“如果你要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很多人使用的服务,那么你就要成熟些,对吗?”他当时这样说道。
2010 年Facebook有4亿用户,之后这一数字增长至16亿,其中大多数用户都在通过移动互联网使用Facebook。去年Facebook 的市值超过了3000亿美元,该公司的财报显示,2015年的广告营收超过58亿美元,其中有超过80%——也就是大约46亿美元——来自移动端广告。
正如许多人警告的,Facebook正在吞噬互联网。所以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Facebook将Internet.org变成了Free Basics,之前那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Facebook:具有统治力的、有可能是所向无敌的一股力量,一家私人的公司,却在公众访问互联网的问题上大做文章。
Free Basics可能会被阻止,但是Facebook会被阻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