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3:27:40
在郭台铭苦等夏普的4年中发生了什么?
发布日期:2016-02-26 07:05:00  稿源:雷锋网

鸿海想和夏普联姻最早可以回溯到2012年3月。当时,鸿海与夏普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前者拟斥资入股夏普,占股9.9%。但在合作协议签署后的一年中,鸿 海并未顺利注资夏普(主体)。这次合作未果一拖就是4年,直到昨天(2月25日)夏普在临时董事会议上宣布接受来自鸿海的7000亿日元资金援助。在长达 4年的拉锯中,夏普的价码越垒越高,但66岁的郭台铭此时似乎已经不在意这些。从某个时间点开始,郭已经立志必得。

1. 从SDP开始

2007年,夏普开始投资在日本大阪堺市建造当时全球第一条和唯一一条10代面板生产线,整体投资金额接近48亿美元。堺工厂曾被视作大阪的骄傲,但到2011年,这座工厂的开工率已经不足1/3。曾经的骄傲,转眼又被媒体唾弃成“经营的毒瘤”。

到2012年7月,也就是鸿海夏普签订合作协议4个月后,郭台铭以个人名义向堺工厂投资660亿日元,占股37.6%。买入夏普最重要的不良资产,在当时被解读为郭台铭为入股夏普主体表明了决心和能力。

堺工厂在接受郭台铭个人投资后,其名字也由Sharp Display Product变成了Sakai Display Products,也就是后来国内常说的“SDP”。

此后通过驻派鸿海员工和高层进入堺工厂,压低60英寸面板价格拉动需求等方式,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从30%提升到了50 - 60%。在两年后日本《东洋经济》杂志采访郭台铭时,郭表示:堺工厂已经由亏转盈,股东、员工都有分红;日籍员工没被裁员,台籍员工也没有大量进驻,而且还持续投入研发。

在SDP上,鸿海证明了自己帮助夏普扭转业务的能力。

2. 夏普“毁约”

前面说到两家在2012年3月签署了协议,但到次年3月鸿海还未入股夏普。公开的说法是:鸿海要求参与夏普的公司管理,并希望下调注资金额。

但同样是在2014年《东洋经济》的采访里,郭台铭自述差点被夏普“诓骗”。

原因是在2012年3月21日,郭在日本与夏普官方谈判时,双方的协定是鸿海对夏普主体以1股550日元,共投资占比9.9%,当时夏普的董事长是钉田胜彦。但在2012年4月,夏普曝出巨额亏损,股价下滑到190日元。此时恰逢钉田退休,夏普的实际掌权人变成了社长奥田隆思。双方原本议定1股550日元的注资价格是根据过去半年的平均市价,郭台铭希望重新按照市价计算注资,但“奥田”坚持1股550日元注资。郭台铭的表述是,“如果鸿海不这么做的话,让南韩三星电子以1股100多日元出资也无妨。”

当然,业内同样也流传着“郭台铭希望趁夏普股价低迷,多捞一点,获取运营权”的说法。

事实结果是,到了2013年3月过后,夏普先后引入三星和高通各自1亿美金以上的投资。

郭台铭注资夏普,第一是看重夏普的面板技术,第二是通过整合夏普面板提高自己在苹果供应链中的权重,第三便是防御三星。三星入股夏普,是郭台铭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3. 终于收并旗下

幸运的是在鸿海早期尝试入股夏普告败以后,由于外部市场的变化,夏普本身的经营环境在近几年中得到了一些改善。这些改善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因素:

  • 三星和高通入资带来了急救的流动资金;

  • 2013年开始,日元出现贬值,夏普面板的价格开始小幅度下降拉动了一些需求;

  • 苹果近几年在逐渐减少对三星电子的依赖,比如从2014年3月开始在iPhone屏幕上优选业务竞争更小的LG、夏普和JDI。

另一方面,鸿海也在跟夏普不断磨合和妥协,尤其在与最后的对手INJC竞购时。鸿海在最后收购夏普时有4大承诺,其中就包括保留夏普品牌和公司独立运营以及夏普面板、屏幕技术不外泄两项。

至此,郭台铭对夏普4年的追逐也算完结了,鸿海旗下的夏普还会有更多的故事待续。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3:27:40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