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北京的交通状况将是什么样?可能首先出现在很多人脑海中的就是环路上成千上万辆小汽车首尾相接、一动不动的“恐怖”景象。不过人工智能创业者、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30日给《环球时报》的答案是:十年后,北京私家车可能会降为100万辆,同时拥有200万辆随时可以为人们提供高品质城市内点对点交通服务的无人驾驶智能出租车。这种情况真的会在十年后变成现实吗?这些数据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
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象一下现在北京有600万辆车,绝大多数都是私家车,路上非常拥堵,废气排放导致大量雾霾并引发很多交通事故。而为了这数百万辆汽车我们需要很多停车位。所以我们希望十年以后,城市只有100万辆私家车,但有200万辆出租车,每个人想要用车时,它就在门外等着你,出行成本非常低。吴甘沙表示,他所说的城市包括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不过地铁、地面公交等骨干交通并没有被排除在外,而只是从无人驾驶的这个截面来探讨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到那时车变得很便宜,油也更加便宜,因为清洁能源的成本比石油更低。电池也需要得很少,因为如果知道全程的充电桩和更换电池站点的分布情况,再借助大数据了解不同区域人们的出行规律,调度算法就能够保证车的电力足够接到人送到目的地,再到附近的换电站换一块电池。”吴甘沙说,而这200万辆出租车都是无人驾驶,所以没有人力成本,我们只需要支付今天1/10的钱。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天的出行时间,变成了有用的时间:在车里可以看电影、办公,座位边上可能还有咖啡机。这是把星巴克、电影院、联合办公结合在了一起。车变成了一种移动的商业地产。
吴甘沙进一步解释说,前面所说的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并不想用200万辆这个数字来误导大家,自动驾驶技术如何改变未来城市交通的运行模式,是我们仍要和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在内的国家科研院所进行讨论的问题。这个数字并不纯是靠计算模型模拟出来的,还要借助大数据去帮助仿真。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30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吴甘沙提出的数据是“真实”的畅想,未来十年完全可能实现。我们以前就做过相关计算实验。但“阿尔法狗”(AlphaGo)所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威力给了人们更大的信心。现在可以用新的计算结构来算,我们做的“平行交通”系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这类预测和引导计算。
据他介绍,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交通运营和行为模式,通过这一系统就可以预算这个城市可容多少辆私家车、需要多少辆出租车,如何把各方面的能力与需求兼顾起来,然后使现有路网进入最佳的运营状况。这就是嵌入式的“计算实验”和虚实互动的“平行执行”。不同的模式需要多少车,都是可以计算的。这样就把计算机变成社会交通实验室,不但可以算一年,甚至还能算出未来50年,不同类型车的数量,不同驾驶模式下,私家车是怎样的效果,公交或出租车的效果怎样,从中选择最优模式。
十年后真的会出现大量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城市中运营的情况吗?吴甘沙认为,不要高估两年内技术的影响力,但绝对不要低估5-10年内技术对世界的变革力量。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两种汽车分享路权的情况:一种是面向乘客、解决城市中点对点交通的汽车,这部分职能十年后会由大量普及的自动驾驶汽车承担,甚至可能实现端对端服务,比如可以从家里接上你,直接把你送到飞机上,而在另一个城市降落的时候已经有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机场等候。还有一种汽车是“全天候、全区域”的乘用车,它是面向驾驶员的,而这两类车在未来如何分享路权还需要继续探讨。
王飞跃则认为,只要下决心,十年后无人车完全可以实现安全自主驾驶,技术早就摆在这,但相关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