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澳大利亚财经评论杂志报道,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在弗吉尼亚州自由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苹果应该搬回美国生产iPhone和其他产品,而非在其他国家代工生产。此前,川普也曾多次提及此事。 川普的这种态度可能并非认真的,因为这些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川普确实提出了一个有趣问题:苹果和其他美国公司是否能将制造业重新带回美国?
当美国公司将制造合同交给中国企业时,主要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中国工人薪资很低,有时候政府还会提供补贴。但是这种情况正逐渐发生改变,中国的劳动力、房地产以及能源成本都在急速上涨,有的甚至堪比美国某些地区。即使提供补贴,也很难像以往那样能留住工人。波士顿咨询公司称,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比印尼、泰国、墨西哥以及印度等国更高。再加上中国政府大力鼓励本土创新,这都促使美国公司重新寻找制造基地。
但是对于苹果来说,它绝对不会退出中国,中国是苹果第二大市场。苹果刚刚宣布,向美国打车应用Uber的中国竞争对手投资10亿美元。苹果显然更看重中国巨大的市场机遇,并找到寻求安抚中国政府的有效方式。然而,技术正改变劳动力-成本的方程式,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也令中国市场更加不可预测。对于苹果来说,将其制造业务搬往其他市场,进而令自己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也非常重要。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正为苹果等美国公司重返美国提供契机。机器人可以像人类那样做同样的制造工作,但却只需要人类工人的一小部分成本进行维护。新兴机器人公司,比如波士顿Rethink Robotics、瑞士ABB以及丹麦Universal Robots等公司的机器人都够“心灵手巧”,甚至可以从事穿针引线的工作。它们可以从事枯燥乏味的电路板组装、包装盒等工作。这些机器人的售价不到4万美元,每小时使用成本还不到1美元。与人类工人不同,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而且从不会抱怨。
对于像苹果这样的公司来说,转移制造业务与其产品电子零部件的供应链息息相关。因此关键问题是:苹果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有多深?2015年,苹果产品供应链由198家全球公司组成,囊括759家子公司,因此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爱尔兰国立大学的谢姆斯·格里姆斯(Seamus Grimes)与中国大连大学的孙玉涛研究了每家子公司,并对位于大中华区的公司高管进行采访。他们研究的目的是向中国提供建议,如如何进一步提升价值链以吸引外国公司公布更多知识产权内容。可是他们在研究中有一个有趣发现,那就是苹果的技术供应商很少建在中国。
格里姆斯与孙玉涛将这759家子公司提供的电子元件分为核心、非核心、组装相关、高成本以及以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等技术。他们发现,336家子公司(约为44.2%)在中国大陆制造产品,115家位于台湾,84家位于欧洲或美国。至于这些子公司的所有权,只有3.95%属于中国大陆,只有2.2%核心元件供应商在中国大陆。32.7%在日本,28.5%在美国,19%在台湾,6.5%在欧洲。
简单来说,苹果产品超过半数的元件都是进口到中国的,几乎没有任何重要元件、核心或技术由中国公司提供。外国公司显然不信任中国,苹果产品的所有知识产权都位于中国之外。这意味着,价值链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将制造业务网搬回美国需要花费多少钱?
对此,我们最好看看苹果制造伙伴富士康在印度取得的成果。富士康正就斥资100亿美元在印度建立iPhone制造工厂事宜与当地政府进行最后谈判,预计需要18个月才能投入运营。与美国相比,印度具备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机器人的出现完全可以弥补这种差距。类似制造厂也可以在美国建立,通过机器人制造产品。
当然,这并不容易,并且存在很多风险。但对于苹果来说,将制造工作搬回美国并非不可能。如果苹果能这样做,其他多数公司也可以。相比苹果来说,他们的价值链显得不太复杂。从这一点来看,川普的“咆哮”看起来似乎也不那么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