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推广代理商和机票代理商,可能是2016最悲剧的两个群体了。政策风向正不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同样倍感压力的还有OTA。这两天,携程和去哪儿都 在和机票较劲。7月4日携程30亿元入股东航,成为第五大股东。7月5日,去哪儿机票事业部再次更换CEO,原CEO丘晖辞职并将离开去哪儿。这已经是半 年内该职位第二次换人。
OTA的机票焦虑症终于爆发了。
票代新政,OTA全面失宠
之前去哪儿被集体封杀时,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去哪儿并不是航司们的唯一目标,而是第一只被开刀的螃蟹。这个预测,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
7月1日新的票代政策实行后,OTA集体下架了非自营的机票代理商产品,仅保留了航司直营店、自营店和子公司。
图中,嘉信浩远是去哪儿的子公司。
同时,OTA的价格也已经失去竞争优势。在多个航线中,OTA的价格甚至高于航空公司官网。
我们选取了7月6日北京飞往上海的东方航空MU5102次航班作为比较标的。东方航空官网的经济舱价格为1190元,携程、去哪儿、阿里旅行的价格均为1230元,高出官网价40元。
(东航官网价格)
(携程价格)
(阿里旅行价格)
这也符合我们之前的预判,未来航空公司会越来越“裁判员化”,把优势资源放在自有渠道中。
面对自有渠道逐步成长起来的航空公司,OTA本就不高的话语权正在逐步下降。在机票产业链中,OTA的角色正在从渠道向通道转化。
OTA为什么没有赢面
OTA在机票领域的崛起,契机正是航司的不作为。
在这一点上,OTA和支付宝异曲同工。都是从垄断行业的薄弱点切入,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另一个巨头。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垄断行业一旦开始学习市场化运营,就随时有变脸的可能。
因此,我们也看到蚂蚁金服近两年来不断对国有资本示好,接受或者联合进行投资。这和携程入股东航的逻辑是类似的,当谈判筹码不足的时候,唯有利益绑定,才是可行之策。
航空公司的变脸,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原因。
一是航空公司自身的压力。去年国资委提了一个要求,未来3年内,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要提升至50%,代理费要在2014年的基础上下降50%。
二是去哪儿之前惹了众怒的穿山甲系统。穿山甲是和滴滴有点类似的抢单系统,消费者在前端出价,供应商在后台抢单。这个系统被航空公司视为会改变机票定价和分销模式的洪水猛兽,当时的机票事业部CEO杨威也曾表示过,在线旅游业已经从B2C进入到了C2B时代。杨威在今年1月的调任也被视为是这个原因。
三是去携的渗透率。在携程和去哪儿合并后,加起来的出票量,大约就能占到航司出票用量的一半以上,峰值时可能更高。这个份额显然会带给航空公司不小的危机感。
对于本身利润微薄、经常亏损的航空公司来说,提高直销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省了代理费,一方面能掌握更多用户数据,可以进行更好的动态收益管理。而他们本身的垄断属性和政策加持,都没有给OTA留出多少议价空间。
最坏的时代
对OTA来说,最坏的时候还没有到。按照现在的趋势,以后OTA和航空公司的合作方式,甚至有可能完全通道化,变成OTA只负责导流,交易环节只能在航司网站进行。
尽管所有人都在觊觎自由行的风口,但一个现实是,机票仍然是OTA重要的盈利来源。
携程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总营业收入44亿元,交通票务服务营业收入19亿元,占比43%。携程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总营收为9.931亿元,机票以及机票相关收入为5.582亿元,占比56% ,并且这已经是在航空公司封杀的影响之下的数字。和2015年第四季度相比,去哪儿的机票以及机票相关收入已经下降了12.3%。
事实上,在整体的架构已经完善的情况下,机酒这样的标准化业务,是最容易呈现出规模效应的。尽管OTA都在布局休闲游和自由行,但它们的个性化成了规模化的阻力,OTA长久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在这个领域变得相对贬值。
携程也在谋求出境游和自由行的布局。去年11月携程将团队游、自由行和邮轮三个业务合并,整合为度假事业部,今年3月拿到了众信旅游5%的股权。不过曾有行业人士表示,这块业务要投入的资金量很大,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做起来的。
尤其是面对逐步成为消费主力的90后,所有公司都想把产品做的更local一点,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曾经的创业明星淘在路上最近因为融资失败宣告破产,而此前,淘在路上几乎是谈及“本地化产品”话题时,必谈的一个名字。
前淘在路上总裁、前携程高管唐一波曾讲到,对整个行业来说,OTA的时代正在过去,我们只是遭遇了“OTA一叶障目”。尽管现在OTA很活跃,很多时候让人感觉在线旅游似乎唯有OTA,但实际上整个旅游市场非常大。从商旅时代到自由行时代,旅游的未来是旅行生活。
“旅行生活这件事,新美大都有可能都会走在OTA前面。”唐一波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