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8:29:43
发明算盘的中国 正凭借科技金融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发布日期:2017-03-20 13:29:55  稿源:新浪

经济学人今日发表题为《新算盘时代》的文章,称发明算盘的中国,正凭借科技金融再次走在世界前列。文章认为,先进的科技、古板的银行以及飙升的财富,成就了中国金融科技全球领先的地位。

以下为文章部分段落:

中国的银行业走出算盘时代并不算太久。20世纪80年代,他们还在用算盘这种古老的工具处理业务。到了90年代,很多银行雇员还得通过基础的珠算考试。今天,偶尔还能在农村里听到出纳员噼里啪啦拨动算珠。

如今,算盘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品牌logo上。至少有三家网络借贷公司在他们的名字里向算盘致敬:算盘贷、小算盘和今算盘。从算盘的广泛使用,能看出中国银行业在不久前还相当落后,而网络贷款公司的崛起说明了变革正在快速到来。

不管以哪个维度衡量,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本文指基于互联网的银行和投资业务)的规模都处在全球首位。中国在数字支付领域遥遥领先,占全球市场规模近一半。中国也主导着网络借贷,占全球市场四分之三。去年,全球前五家最创新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有四家。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估值600亿美元,和瑞士最大的瑞士银行(UBS)比肩。

中国的金融科技为什么能发展到这么大规模?简单点说: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了正确的事。尽管中国的银行不再使用算盘这样原始的工具,但要服务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它们的业务能力还是不足。中国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好的投资渠道很少。创业家有无数的想法,但拿不到创业贷款。消费者的购买力在提升,但需要带着一沓一沓的现金去购物。

新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过去十年,中国成为全球“触网”人数最多的国家,网民增长到7亿多人。一场变革正在酝酿,但动作缓慢的国有银行反应迟钝。这为渴望发展的公司提供了机会。有些创业家从电商做起,有些从网络游戏做起,很多都是首次创业。

今天,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前景很好。它正在撼动古板的银行系统,并帮助建立一个对消费者和小企业更加有效的新体系。不过,金融科技行业受到的限制也很明显。银行正在反击。监管机构虽然到目前为止比较宽容,但也在逐渐介入。多年来,中国都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如何管理金融系统。但谈到金融科技,则轮到世界向中国取经。

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集中体现在三个领域。首先是日常生活中的移动支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从互联网起步时就开始青睐网上购物,形成了早期数字支付的庞大用户群体。中国还有后发优势。发达经济体很早就用卡(信用卡、借记卡)替代了现金,而中国直到十年前,还是一个现金社会。

很多中国人还没拥有过个人电脑就迎来了智能手机,这也加速了数字支付的发展。如今95%的中国网民通过手机端上网。作为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支付宝很快成为了人们的移动钱包。但没过多久支付宝就遇到了挑战,腾讯(一家包含游戏、通信业务的公司)在其极受欢迎的手机APP微信里向5亿用户推出支付功能。中国主要的搜索引擎百度也紧跟着推出了自己的钱包。

智能钱包

竞争激发出一系列的创新,尤其是手机应用可以将线上和面对面的交易连接起来。二维码这种在西方流行不起来的支付技术,在中国餐厅和商店里已经无处不在。用户只要打开微信或者支付宝,扫一下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手机本身也可以当作一张支付用卡,用户只要点一下,个人专属的二维码就会出现,店员扫一下就可以完成支付。人与人之间相互转账也跟发短信一样容易。这和亲手给对方一沓现金比起来,是很大的飞跃。

事实上微信或支付宝的很多支付功能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但比较分散:Stripe和PayPal专注网购支付,苹果或者安卓支付则服务哪些把手机当钱包用的人;Facebook Messenger钱包或Venmo钱包专注朋友间转账。而在中国,所有这些功能都被集中到一个平台并被广泛使用。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对中国4.25亿居民或者65%的手机用户而言,手机就等于钱包,这样的渗透比例是全球最高的。去年,中国移动支付从五年前的几乎为零增长到38万亿元(约5.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市场规模的50多倍。

小而美

中国领先全球的第二个领域是网络借贷。大多数国家的银行都会忽略小额贷款的市场需求,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国有银行主导着金融体系,他们更偏向于贷款给国企。再加上中国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来评估消费者的信用风险水平,进一步降低了银行贷款给个人的意愿。典当行这样的灰色市场可以提供贷款,但都要收取高额利息。

金融科技则填补了这一空白。电商再度成为了跳板:网购平台推出贷款业务,利用消费者的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创建信用评分。在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上,购物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小额贷款,通常不到1万元。根据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金融关联公司,2014年从阿里巴巴剥离)的数据,60%使用小额贷款的网购用户从来没有用过信用卡。蚂蚁和京东也给卖家提供贷款,这些卖家大都是长期被银行忽略的小微企业。

但是,这种为卖家提供贷款的做法是相对谨慎,风险较小的,因为大型电商平台对自己平台上的卖家十分了解。相比之下,中国网络借贷领域更激进的是P2P贷款。2011年,中国仅有214家P2P借贷公司,到了2015年已经超过3000家。由于处在监管空白领域,P2P很快成为中国金融行业的蛮荒之地,融资模式充满了欺诈和危险。如今超过三分之一的P2P公司已经倒闭。

不过,中国的P2P贷款仍然大有可为。尽管新闻头条上出现一连串的P2P跑路事件,这个行业还在继续发展。2014年初,中国P2P行业贷款规模为300亿元,现在已经增长到8500亿元,增加了28倍。就像过去的灰色借贷市场一样,网络借贷公司是在用一种现代化的方式满足市场上存在的一种基本需求,而且市场竞争带来更低的贷款利息。

在其他国家,P2P公司通常通过线上方式贷款给客户,并从机构投资者那里获得贷款资金。中国成功的网络借贷公司并没有这么做。由于没有消费者的信用评分,中国P2P公司亲自审查借款人的材料。陆金所是中国最大的P2P贷款公司,它在200多个城市设立了500多家分店。资金来源方面,中国P2P公司几乎全部依赖个人投资者。目前投资P2P的人有400多万,比去年增长了三分之一。P2P公司将每一笔贷款分成多份,卖给多位投资者以分散风险。

这里开始涉及到中国金融科技第三个领先的领域:投资。直到最近,中国的储户在管理个人资金时,仍面临两个极端的选择:要么存在银行,利息很低,但很安全;要么投资股市,而炒股就跟在澳门赌场玩百家乐(一种纸牌赌博游戏)一样。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说:“这两者之间一片空白”。金融科技打开了中间那片空白领域。

随着投资者往线上转移,西方的资产管理公司越来越担心无法开展中介业务。而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机会(在线下)开展中介业务,市场直接跨越进数字时代。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两代人的构成和其他国家不同:在中国,挣钱多的人正在年轻化,是中国首批大规模的白领阶层。这些年轻人更愿意信任网络平台来管理个人资金。“美国22岁的年轻人也爱科技,但他们没钱,”陆金所CEO计葵生说。

历史上最大的突破发生在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在线基金余额宝。余额宝让消费者留在电商账户里的钱可以产生收益。事实证明这一诉求其实非常广泛。作为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提供跟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一致的收益,该市场利率自由浮动,这意味储户能获得比存在银行高三个百分点的利息。因为资金仍在银行手中,余额宝的风险被最小化。18个月的时间里,余额宝吸引了1.85亿用户,管理资产规模达到6000亿元。

在中国这个市场,模仿者和竞争者往往出现的很快。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这是一个和微信打通的网络基金平台。一年内,理财通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与此同时,P2P起家的陆金所开始转型做金融“超市”,提供个人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共同基金、保险等业务。智能投顾公司(利用算法和调研帮用户建立资产组合的企业)开始在中国出现。

把你的零钱都交给我

这些不仅仅服务于高净值投资者。在西方,投资货币基金等产品的人一般都要有雄厚的财力。在中国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只花1块钱也可以买到基金产品。拥有8亿活跃账户的微信和4亿账户的蚂蚁金服都有这样的产品。

如何估计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影响?比照中国庞大的金融体系,各种金融科技业务都很小。手机应用和网络贷款公司可能都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他们主要都是消费者和小企业,不是支撑银行系统的大国企或政府机构。P2P贷款余额仅仅是银行总贷款余额的0.8%。电商提供的贷款合计占比更少。移动支付企业的收入仅占银行收入的2%。

研究机构伯恩斯坦的分析师侯炜表示,到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能占取到银行业不到5%的业务量。这个规模仍不容小觑,因为它相当于1万亿的收入。但这依旧不是鼓吹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所预言的那种激烈的行业革命。

不过,光看金融科技的规模是不够的。在他们涉足的细分领域,金融科技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中国,数字支付占非现金支付的近三分之二,远远超过信用卡和借记卡。P2P贷款占所有消费贷款的五分之一。

此外,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也引来了对手的回应。以中国大银行的客户体验为例:过去几年,中国几大银行的客户体验都有很大的改善。一度很难用的网络银行现在用起来容易多了。

更重要的是,银行也在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部分由于网络投资基金的影响,银行的重心转移到财富管理产品,而不再是单一地吸收存款。他们通过手机应用向客户推销类似存款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和支付宝、腾讯平台上的产品差不多。虽然银行推出的手机应用没那么灵活,但也没差很远,而且因为分布着几千家线下网点,给客户感觉更安全。这些理财产品管理的余额规模超过26万亿元,是五年前的四倍。财富管理产品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新的风险,尤其对于银行资金的稳定性而言。不过,在推动利率自由化方面,这些产品大概比任意一条监管法令起的作用都要大。

银行也开始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网点、声誉以及风控水平。“你没法说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公司更好,两者都需要对方,”安徽省主要放贷机构徽商银行的董事长李宏鸣称。金融科技行业创新企业也领到了教训。成立于2009年的麦子金服是中国最早的P2P公司之一,CEO黄大容称,最初的目标是想挑战银行的本土地位,但她很快意识到银行的优势无法超越,银行的资金更稳定、成本更低。因此麦子金服不再挑战银行,而是成了银行的合作伙伴:公司70%的收入来自向银行出售数字服务。

监管的态度也在转变。刚开始,不同于对传统银行的强监管,中国政府让金融科技公司自由发展。监管的直觉源于当时金融科技公司体量很小,即使产生问题,也是可控的,还可能会带来一些有用的创新。这个想法不假:中国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较松的监管。

不过,善意忽视的阶段很快终结了。部分由于P2P行业的丑闻,2016年,中国开始监管金融科技行业的大部分领域。绝大部分监管规则的目的都是希望让金融科技公司更加安全,而不是抑制行业发展。企业无法继续遵循最有野心的发展战略。比如,个人借款者从单一P2P平台贷款不能超过20万元。

不过,一些监管规则也限制了金融科技公司想开展的业务。中国央行正在牵头建立一个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求一切透明:央行将看得到所有数字支付的数据。迫使蚂蚁和腾讯跟银行分享交易数据,可能会冲击蚂蚁和腾讯的主要优势之一。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巨头刚刚获得网络银行牌照之后,一度看似将对银行形成竞争。但甚至在存款和取款这样基础的服务上,中国政府也已经要求互联网公司和银行展开合作。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路被堵住了。蚂蚁和腾讯的平台上仍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蚂蚁和腾讯只需要让足够多的用户觉得支付宝和微信不仅仅是钱包,还是移动券商和贷款机构,陆金所和京东也在不断打磨产品,发展壮大。虽说监管规则的颁布等于在路上设了减速带,不过路还在那儿。

中国模式来了

中国金融科技的领军者正在拓宽疆域。微信的移动钱包在海外也能通,目前主要是在亚洲。蚂蚁金服投资了印度、韩国、泰国的移动金融公司。不过这些公司想在其他市场复制在中国的成功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们的很多业务都是专门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足而设计。任何涉及到国外银行业核心业务的举动都需要遵循当地的监管——这是全球化中的阻力。

中国金融科技巨头给全球市场还能带来很大的间接影响。它们已经展示了能做些什么。新兴市场应该学到的是:只要有合适的技术,弯道超车实现新的银行业务模式是可能的。而发达市场应该看到平台化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一个应用可以装下支付、贷款和投资等,成为一个平台。

中国市场提供的最重要的一课:新企业和旧企业并不是不能共存的,而是银行如何吸纳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国,作为最早使用算盘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蛰伏,再次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8:29:43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