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2:21:44
无线城市尴尬运营 身沦为“政绩工程”
发布日期:2008-08-04 09:28:21  稿源:
6月25日,北京正式启动无线城市项目,随后,上海、广州等九大城市都不甘寂寞的抛出了自己的建设进程:似乎就是一夜之间,无线城市遍地开花,关注程度伙同六月的气温,一路节节攀升,强势的挤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上海无线网络建设进入高潮……”
“南京明年年底实现全市无线上网……”
“广州10亿打造'无线城市'……”
“武汉WiFi覆盖500场地……”
与以往的项目有所不同,政府主抓、新型运营商搭建、“借路”电信运营商设备,是无线城市建设独有的特色,也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疑虑: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是盲目的跟风建设?政府的政绩工程?还是接轨国际,打造现代城市的必要手段?各种声音交织成了国内无线网络急速发展的华丽背景音.

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听起来很像众多网民的福音,但有限的覆盖范围,难以克服的“信号穿墙”问题,尚不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大量的追加投资,让“无线城市”仍然停留在“搭台易,唱戏难”的尴尬阶段.

“政绩工程”之殇

目前,我国无线城市建设普遍采用政府主导和监督,运营商负责搭建和运维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利用政府的行政能力对网络铺建进行全面合理的统筹规划,但政府毕竟不是企业,不能完全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布网的成本与收益比,要顾及政府形象,要体现办实事的力度,“无线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政府招揽投资,标榜政绩的样品.

无线接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了城市基础设备建设的重要指标,在热点城市的热点地区,随时随地的无线服务确实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快捷,但这种方便快捷是要建立在数十亿的网络投资上.拿“无线城市”运营相对成功的新加坡来说,已注册的无线用户不过六十万人,却需要政府每年向运营商提供巨额补贴来实现网络的无偿使用,放在国内来说,似乎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做到.

“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无线网络建设只有依靠政府,才能保证大范围的开展以及大型项目的接手,实际操作中的倾斜与引导对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无线城市'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新型运营商代表中电华通如此阐述政府在“无线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无形的财富

实际情况却不如说出来那么乐观,“无线城市”可以享受政府扶持,却不能一味的依靠下去,没有稳定的商业来源,政府与企业谁都不可能独立承担起逐年增长的网络运维与扩建.

无线网络的运维与扩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维持持续不断的追加投资是国外众多无线城市夭折的重要原因.仅只覆盖热点地区的网络接入,并不能招徕众多用户,创新的业务模式,大规模的商用是国内“无线城市”的唯一出路.

中电华通副总裁谢麟振坦言:“目前来说,无线网络主要依靠的业务来源仍然是对各级政府服务的'刚性捆绑'.”对于面向其他行业企业的商业推广,“尚处在探索阶段,未知大于已知.”

某知名电信专家毫不掩饰的表示了他的担忧:单纯依靠政府信息化并不能支撑无线城市的建设所需,兼之个人用户有限,如果不能找到广泛的商业合作伙伴,“无线城市”的长期发展将无以为继.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无线城市”的成功与否,并不能单纯的使用经济标准来判断,建设过程中引入的大量投资,业务开展带动的众多行业融合,都是无形的财富.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开展“无线城市”的主体仍然是运营商,运营商不是公益机构,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做指导,缺乏可观的收入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维与扩充,一味投入的行业恐怕很难留住企业的脚步.

无线城市商业模式倒也不是无据可考,ISP(因特网业务提供商)模式、广告模式、政府独营模式,以及合作社模式是国际上常见的四种选择,只不过,这四种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失败教训.想要不重蹈前人覆辙,就必须发展出自己的商业模式,从自身市场特点出发,进行综合的考量,这对还没有明确指向的运营商来说,仍有大量功课要做.

此外,除了商业模式的缺乏,WiFi技术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线上网与普通的宽带连接不同,占有的带宽及稳定性与当时的用户数量,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WIFI的认证和加密功能都不完善,很容易被别人窃取用户机密和个人隐私,2.4G的ISM频段又极易形成同频干扰,这些无线网络应用的局限所在,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定会影响无线城市的发展.

平台效应与业务蓝海

尽管“无线城市”建设困难重重,其热度在国际上却始终居高不下,自2002年美国费城提出“ 无线城市”概念以来,“无线城市”被认为是一个城市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引得各大城市前赴后继,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究其原因,无不是瞄准了无线网络的“平台效应”.

借2008年奥运会的“东风”,北京无线网络建设迅速发展,保证能够在奥运期间提供奥运综合信息服务,安全信息服务等应用,与此同时,在崇文区的政府应用试点,大兴区的新农村试点和网景的工业园区试点都进展顺利,中电华通副总裁郭洪涛告诉记者:“普通用户随时随地上网,国际游客,以及城市管理这三块将是未来无线城市应用的主要方面.”

宋俊德表示:“适当的商业模式是“无线城市”良好发展的保证,而一个广泛的业务平台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模式的走向.”

一旦无线网络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拥有AP设备和宽带接入资源的人或机构,便可通过加盟的方式开放自己的资源,将众多分散的Wi-Fi网络连在一起形成虚拟的“无线社区”,在社区中筑建集资讯,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网络平台,从而开展更多相关的增值业务,通过随时随地的入网服务,来形成统一的产业链条,进而将无线网络彻底推进商业应用的市场.

“当然,这只是最美好的一种设想,在实际的操作中,用户的行为是无法判断的.”宋俊德在最后强调,“无线宽带上网虽然在方式上较为灵活,但在上网速度、安全性和性价比等方面,与固定宽带接入还是有很大差距.当用户可以选择的时候,还是会明显倾向于后者.无线宽带只是现存网络的一个补充,适用范围还应该是在经济发展好的大城市,这仍然是'无线城市'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文/《中国通信》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2:21:44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