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格式全画幅近年已经大幅普及,除了有多款入门全画幅单反相机,索尼Sony方面的全画幅无反微单也起到了不少作用。那么在全画幅价位已降至一般玩家可以接受的水平时,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如果配搭较小的APS-C尺寸感光元件是否还有生存空间?玩友们请往下看:
全画幅画质有优势,但却非绝对
玩友们应该都知感光元件拥有更大画幅,在画质上一般更有优势,特别是高像素及高解析度方面,差别会更加明显。在生产技术提高的前提下,大型感光元件生产良品率提高,全画幅感光元件近年成本大幅降低,价位差别越来越小,还有什么诱因使用APS-C画幅的问题。如果只针对画质,小编想说的是全画幅却不一定有绝对的优势,准确一点来说,以上说法可能在感光元件采用相同技术下适用。事实上,现在各大厂商都有不同的感光元件技术,例如富士就有独家的X-Trans CMOS III技术,色彩滤镜不同于一般Bayer patten的方式排列,通过减少Low 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来提高图像质量及锐利度,另一方面适马Sigma则采用多层感光技术的Foveon X3 CMOS,以独立感测RGB三原色的方法,作出更准确的色彩还原。在不同测试中,都有APS-C尺寸X-Trans CMOS III及Foveon X3 CMOS感光元件画质表现不输给全画幅的结论,可见画幅并不是唯一,感光元件用哪种技术也同样值得留意。
富士X-Trans CMOS采用独特的6×6色彩滤镜排列,通过省略了Low Pass Filter以加强像素。
Foveon X3 CMOS感光元件可独立感应RGB三原色,加强色彩还原。
全画幅要轻量化不容易
对于数码相机而言,感光元件的尺寸与机身体积有一定关系,即使是无反微单相机,全画幅也要比APS-C的相机要大。机身要容纳更大的感光元件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在是全画幅感光下,镜头需要更大的成像圈,意味着即使机身可以设计得更加轻巧,镜头也没有太大可能再大幅缩小(除非所用的全是光圈较小的定焦镜头),以机镜配搭而言,APS-C仍会是较为轻巧的选择。
就算不计镜头,全画幅无反微单跟APS-C无反相机在尺寸及重量上仍有一定区别。
镜头成一大考虑因素
对于APS-C画幅的相机而言,未来是否会边缘化?小编认为两种可能都有,第一个是APS-C画幅单反相机将会越出越少,多年后,使用者也会慢慢将APS-C镜头更换,为升级全画幅做准备,从厂商们近年并不算积极开发APS-C单反新相机和镜头的策略来看,差不多会是这样。反之APS-C画幅在无反微单就不会轻易被全画幅所取代,当手上有一批APS-C镜头时,转为全画幅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且不少使用者入手无反微单的原因就是为了轻便,除非全画幅未来在画质上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否则APS-C画幅无反微单在短期内应该不会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