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1:30:51
ARM Mac 目前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发布日期:2017-09-30 16:15:28  稿源:威锋网

就在昨天,日本经济新闻网 Nikkei 发布了一篇讲述“苹果半导体超级大国”的文章,文章一出立马引起关注。因为文中谈到了很多苹果在半导体行业的野心,尤其在移动行业,苹果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能够设计自主移动处理器,而不需要从高通这样的供应商进行芯片采购。由于苹果有规模化的移动芯片业务,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半导体公司,并且不断进行扩张。


关于苹果半导体业务规模化的扩张,Nikkei 还提到了大量多年来通过相关收购而进行的布局。例如,提到提到苹果于 2013 年收购了以色列 3D 传感器公司 PrimeSense(与微软合作开发过 Kinect),以及 2015 年收购的专精于面部捕捉的 FaceShift 公司,这些收购而来的技术最终演变称了 iPhone X 上具有出色 3D 感知技术的“原深感摄像头系统”。

此外,苹果还设计了 GPU 图形处理单元,默默开发手机调制解调器,以及控制触控传感器等等一系列芯片。不可否认,智能手机行业的革命为苹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苹果如今有软件也有硬件实力,相当于计算机系统集成商。对此 Nikkei 自称通过业内人士了解到,在未来的世界里苹果已经不再需要英特尔了,因为苹果将会在 Mac 电脑中通过自主设计的 ARM 芯片取代英特尔处理器。

关于苹果基于ARM 芯片的 Mac 讨论已经不止一次了,既然 Nikkei 再次让人点燃期望,我们不妨再来探讨一些其中的问题。

ARM 处理器对于 Mac 意味着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不如从 ARM 的 Mac 所能带来的好处进行讨论。首先谈钱,与英特尔相比,ARM 处理器具有更高的成本优势,ARM 芯的 Mac 将易于帮助苹果在不牺牲毛利润率的情况下,赚取更高的利润。再者,基于 ARM 处理器苹果可以更轻易打造出更轻、更薄、更具便携性、具备触控屏、集成生物识别特征的笔记本电脑。

如今在性能上,苹果 ARM 处理器变得更强了,最新发布的 A11 仿生芯片,通过 Geekbench 分数了解,在 CPU 性能上目前超过了所有 Android 旗舰级智能手机的 ARM 芯片。不仅如此,与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对比, A11 的分数 A11 确实可比肩 Kaby Lake 架构的 Core i5-7360U,单核接近,多核甚至更高。考虑到 A11 比 Core i5-7360U 成本更便宜、功耗更低,基于此未来苹果可以打造比英特尔版本更薄、更轻、更便宜的 MacBook,这就是 ARM 笔记本电脑的**优势。

除此之外,ARM 芯 MacBook 的另一好处在于安全性,近两天有关于英特尔芯 Mac 电脑的 UEFI 的漏洞问题,但问题关键是来自英特尔,其他英特尔芯的电脑亦是如此,毕竟 UEFI 已经取代了旧的 BIOS 系统,但却暴露了初始启动代码。恶意软件侵入 UEFI 相当容易的,而且通过操作系统、病毒扫描,甚至是硬盘或 SSD 擦除,均无法修正。苹果通常会修补这些漏洞,但很多 Mac 电脑都未收到过补丁。

苹果的 A 系列 ARM 处理器天生就更安全,其设计初衷是为了不那么容易受到入侵,为此这枚一体式设计的 SoC 系统级芯片内部,特别嵌入了 Secure Enclave 安全隔区,iOS 设备和使用 Touch ID 和面容 ID 的安全保障均受益于此,未来基于 A 系列 ARM 处理器的 Mac 电脑同样不例外。

除了增强安全的优势外,基于 ARM 的 Mac 电脑还将能提供类似于 iOS 的高级的卓越的商业模式。iOS App Store 目前已经是苹果服务业务的重要的收入来源。MacOS 虽然也有一个应用程序商店,但它不是唯一的。开发者和用户均不需要像 iOS 平台那样离不开它,很多 macOS 的软件目前都可以绕开安装使用。若基于 ARM 的 Mac 开发,苹果将得以要求兼容的软件仅在 App Store 中独家发布,同时也能够限制第三方 api 的使用,并进一步贯彻基于沙箱的机制。

其实基于 ARM 的 Mac 不现实成分更多

话说回来,上面提到的很多基于 ARM 芯 Mac 的优势,更多还是基于商业上考虑,但如果从技术方面去考虑,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还是从先硬件的性能说起,苹果的 ARM 处理器实际上还没有像英特尔那么强大,而依赖于独立显卡 GPU 加速或图形性能的应用很难在 ARM 平台上有所作为。例如,依赖于那些依赖英特尔高级矢量扩展指令集的的应用,ARM 的替代品可能就是低性能的表现。至于利用独立 GPU 加速的应用,苹果至今也没有独立 GPU 方案,针对复杂或密集型的任务,包括游戏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需要大量重写才能充分利用苹果开发的基于 ARM 的图形处理 api,如 Metal。

与此同时,苹果无法轻易复制英特尔芯片的广度。目前英特尔为 MacBook 笔记本电脑产品线提供的处理器有多个系列,为 MacBook Air 和 13 英寸 MacBook Pro 设计的是 Y 系列处理器,U 系列服务于 MacBook,15 英寸的 MacBook Pro 用上更强劲的 S 系列处理器。而苹果每一年只发布两款处理器,分别是用于 iPhone 的标准版和 iPad 的加强版,例如今年年我们看到饿 A10X 和 A11 芯片。

如果苹果要像英特尔那样打造芯片的话,就需要每一款 MacBook 笔记本电脑产品线定制多个版本,准确地说 MacBook Pro、MacBook Air 和 MacBook 都要有不同配置的处理器。苹果不能做到吗?目前来说很难,虽然未来不是不可能,但 Mac 一年的销量根本不值得苹果投入那么多,很难平衡投资回报。

再说软件方面的东西,如今所有在 Mac App Store 上发布的 Mac 应用程序,根本无法完全被转换到 ARM 平台上,原因上面也已经提到不少,x86 与 ARM 架构的鸿沟实在太大。并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专业应用程序永远不会被转换。如果苹果强制进行大规模的转换,则可能会面临失去大量开发者支持的风险。

有的人可能想到了,苹果可以同时让英特尔和 ARM 版 Mac 共存。其实考虑到 ARM 版 Mac 是与当前 Mac 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苹果不仅必须要做两个版本系统和设备的维护工作,而且消费者也可能被完全不同的平台给搞糊涂了。说实话,无论从那个方面去论证,苹果都不太可能会去碰 ARM 版 Mac,情况只会变得非常混乱。

iOS 电脑更像是苹果的愿景

不过,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苹果无时无刻不在表达,“iPad Pro 是下一台你的电脑”。也就是说,“iOS 电脑”这样的举措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讲真,这应该是到目前最好的决策,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选择,而不是混淆平台之间的界限。苹果已经多次宣传基于 ARM 电脑的优势所在,并默认 iOS 实际上就自己真正基于 ARM 芯的的 Mac 电脑,库克甚至不止一次说过,“用了 iPad Pro 之后就不会有人想再买 PC 了”。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iOS 平台就相当于一个基于 ARM 芯片并更加现代的个人计算平台,更加安全,更高能效,并有属于自己的 iOS 应用生态。关键是,苹果过去多年不断帮助 iOS 平台融入更多 macOS 的优秀特性,并持续往专业上扩张,努力让 iOS 变成更具吸引力的专业解决方案。可以看到,iOS 增强了多任务功能,专注于 64 位应用,并在系统中提供了类似 macOS 的 Dock 界面。所有的这一切,远比将 macOS 转换到 ARM 平台上更有意义。

很多人会问,最终 ARM 的 iOS 平台最终状态会是什么,是否能够取代 macOS 计算平台?至少今天苹果为止,苹果也从为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但一直发展下去,首先在软件上,随着每一次版本更新,iOS 也许会与 macOS 有更多更相似的功能和特征,或者融合到一起,苹果也一直在做跨平台的体验一致这件事情。

至于硬件,苹果自家的 A 系列处理器肯定会越来越强大,性能上会强过更多的英特尔的笔记本电脑处理器,甚至某一天可以匹敌桌面芯片。当然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虽然 ARM 架构的芯片已经在数据中心取得良好进展,但其性能还无法体现到一枚移动芯片上,这条路还很遥远。

作为 ARM 芯片设计的领先创新者,苹果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多年来一直持续对 ARM 芯片设计进行投资。因此,苹果肯定会继续引领 ARM 芯片的转变,毕竟当前在苹果的商业帝国中,基于 ARM 的 iOS 平台比基于英特尔芯的 macOS 平台更有利可图。苹果会继续充分利用 ARM 平台的低成本、高能效等特征,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利益。

总之,ARM Mac 目前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就目前而言,iOS 依然是苹果最大的平台,占据着主导地位,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至今我们才不会看到基于 ARM 芯的 Mac 设备。尽管现在关于 ARM Mac 的猜测和消息再度袭来,但现阶段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产品都不太可能出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

从短期来看,苹果仍将会继续增强 iOS 设备的功能,并完美配合其 A 系列 ARM 处理器的性能,而不是去尝试将 macOS 平台硬搬到 ARM 平台上,毕竟这样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无法保证最好的用户体验。总之,理想的情况下,等到未来的某一天,苹果的电脑将无所谓称之为 macOS 或 iOS,或许纠结名称已经不重要了。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1:30:51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