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原创
百度现在就像一个奇怪的病人,一方面没花多少心思在“自己能活多久这个问题”上,另一方面对挣钱却始终很专注,但挣来的钱既没有花在治病上,而且似乎挣再多的钱也没有停下看病的空闲。 这比喻中的病人如果腿一蹬,倒是不会带走一分一粒,不过现实中的公司,则可能恰恰相反。
国内能和谷歌竞争的,目前暂时还只有百度。 所以百度本来对中国很重要。 但他可能更会让中国失望。 当某些技术“外”的,“宏观”层面的优势倾斜在他身上,却被滥用的时候,体现的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滥用”,不是“乱用”,更不仅仅是“失误”,因为百度不仅在自身职责上渐显偏离,更是对自身所在行业的成长显现出负作用。
我们先来说“能力”问题。 比如,“百度知道”一直被百度当作重要产品,遗憾的是,这样本末倒置的策略令人非常遗憾。
搜索引擎的竞争力,不是体现为“数据的创造者”,而是体现为“数据的处理者”——用尽可能优良的解决方案,将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同时,尊重作为“数据的创造者”的同行,不“涸泽而渔”,扰乱市场。 因此,“百度知道”本身对百度的竞争力并无提升,相反,恰恰是自身技术缺憾下的一种产物。同时,还可能对其它以“知道”类作为核心产品的网络公司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而这类公司可能往往有着百度所不具有的垂直行业的优势。
可能有的朋友会对这样一种看法保持怀疑。 我们做个简单的场景虚拟:比如有人说,至少“百度知道”用起来很方便,那么就扪心自问一下:长远的看,搜索一个关键字,只需要在百度的“网页”栏搜索里面就能看到想要的结果最方便,还是在“网页”栏中找不到满意的,又多点一次,跑到“知道”栏里去继续找?其实,社区等网络数据集中区对搜索引擎而言,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通过提升搜索解决方案来完善自身,才是王道。同时,做“知道”型产品,没有多大技术壁垒,做的人也多,并且互联网细分的趋势决定了一个“百度知道”无法从行行业业、方方面面做到真正的又大又全,很多深入的“人脑信息”依然会大比例的出现在社区中。
因此,对比着来看,就算谷歌没有“谷歌知道”,只要谷歌的算法不断完善,那么一旦“百度知道”里的信息最符合访客需求,谷歌拿来就用,岂不乐哉?不管是“知道”里的信息,还是普通的某个网页信息,谁最准确,谁就被搜出来,这才是搜索引擎该做的事儿。 而类似“百度知道”这样,仅仅以类似“人脑搜索”等噱头作为看点,却完全谈不上“战略级产品”的“秀”品,在百度的产品中数不胜数。 更不用提“竞价排名”——作为一个以提供准确信息作为生命的企业而言,能出现这样急功近利的重大偏差,绝非一个正常的公司决策。
其实,从百度站稳脚跟到现在,我们从来 只看到百度推出“噱头”、“概念”,却缺乏真正的战略构思,缺乏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实力的决心; 只看到百度为了短期利益滥用国家给予的信任与支持,与互联网同业者抢田刮地、欺压弱势同行; 只看到百度什么行业热就以自己的优势强行进入,扰乱市场; 只看到百度在海外双字节搜索市场中虚晃几枪用以交差,而不真正专心、认真履行这一重要责任。 所以,如果把这些表面上看貌似做得不佳的问题仅仅当作“能力”问题,未免就简单了些。
我们来看这些“能力”问题后的“态度”问题: 百度大幅盈利,已经多少年了?在资金并无压力的情况下,依然没把重心放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而还是越来越蝗虫风格,什么田肥就冲什么田去。 ——长期都保持这种“短期目的”,很难让人能够理解。
鉴于百度本身的外资身份和离岸性质,想起一种说法: 百度对国内环境有一种不健康的误解,即:认为在国内做企业,做再好也可能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做不下去,换言之,就是说在国内你想做好、做长久也难,所以不如成热打铁,能在旺季赚多少就赚,今后赚不了了,“换个地儿”就是,反正资金在手上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