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1:18:05
网络慈善:虚拟世界的现实力量
发布日期:2008-10-18 15:39:01  稿源:
慈善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既亲切又陌生的词语.对于掏不出成百上千万“善款”的普通人,似乎缺少做善事的动力:旧衣物整理好了,却一直没找到地方捐;看到失学儿童的公益广告总能心头一颤,却从未拿起电话;想给慈善基金会捐钱却懒得跑邮局;经常听到别人资助苦孩子上学的事,自己并没效仿过……是我们没有善心吗?或许慈善离我们远了一点,善事做起来稍微麻烦了一点.
现在网络给慈善公益事业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参与平台:不用劳神费力,不用跑腿联络、甚至不需要花钱,一样能帮贫扶困.做善事变得轻松又快乐.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意识到慈善跟所捐款物的数额关系不大,而做慈善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积极的时尚态度.

  嫩绿色的“i'm”符号

  一夜之间,所有MSN好友的昵称前面都有了一个嫩绿色的“i'm”符号.如果你问他,他会高调地说“这是个慈善事业”,顺手给你发来一个介绍的链接.虽然中国用户加再多个绿色豆芽也没用,但这个符号俨然成为一个时尚的表态.

  今年3月1日,Windows Live Messenger官方博客称,微软将启动i'm计划,在MSN的昵称前加上一串代码,你的昵称就会显示出i'm标志,艾滋病防治、救助流浪儿、星球探索、防止乳腺癌等9个慈善组织,就能获得捐款.捐款数额取决多少人在昵称前加上该组织的代码.慈善事业从未如此轻而易举,只需在MSN上加几个字母,就能帮助艾滋病研究;慈善也从未如此炙手可热,一个神奇的小标志就能表明你的态度.

  这嫩绿色的小图标,一时间成为网络上一种身份的认同象征.网络给了慈善事业和希望为慈善事业出力的人一种新的可能和平台.据了解,MSN的中国用户也有自己的参与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添加MSN的i'm计划,知道了还有“你来行善机构买单”的好事,中国版的MSN代码目前正在救助一个患有白血病的7岁小姑娘王越,她目前正在东四医院做化疗.只要你在MSN填写自己名字的后面加上一串代码,每次你登录MSN,MSNnext的公司就给王越捐助5 分钱.这个活动通过互联网已为小王越捐得300106.9元.虽然这项群策群力的网络慈善活动没能更多延长小王越的生命,但参与活动的人仍被这种暖意融融的氛围包裹着久久不能释怀.

  网络慈善的现实可能

  在现代人际关系中,网络搭建平台的功效越来越不可忽视.人们发现,在虚拟世界中,人更容易变得坦诚而充满热情,网络慈善也正是适时地抓住了人们这样的心理.所以,网络慈善自发程度高,其优势在于参与积极性高,在虚拟社团内部的动员能力强、成本低.网络慈善越来越多地通过参与者的热情干预到现实生活中来.

  在拥有宠物的庞大市民群体中,哈尔滨小动物保护协会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协会的主旨是保护城市内的小动物,特别是那些无家可归、无人领养的小动物.协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网络招募志愿者,这些人也基本都是自家养有宠物或非常喜爱动物的年轻人.这个协会自成立以来,多次通过网络组织义捐和义卖活动,并用费用所得收救城市中的流浪动物.协会还利用义工的形式,帮助寄养动物和做宠物美容,并把费用所得用于保护小动物的事业上.据该协会的管理人员介绍,通过网络,发现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热爱保护动物并肯于献身这项事业的人士存在,这给了协会很大鼓舞.通过网络的形式,志愿者们表现出的极大热情与慈善的态度是推动协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他们已经在协会的网络论坛里设立了专门的财务板块,希望用百分之百的透明度,让这些献上爱心的各方人士,了解到他们爱心的流向.

  在小动物保护协会里活动积极的王小姐告诉记者,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慈善活动,网络慈善更细化,参与性更强.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还是有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和愿望的,但是很多慈善活动参与性不强,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网络慈善首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发起的,大家有共同语言,也就更容易达成共识.有了共同认可的目标,做起事业也就自然少了很多牵绊.由于互相了解,所以不存在类似于凑热闹、做作等方面的误解,也不会因捐多捐少而带来不好意思的情绪.网络上的慈善活动,更能让人心安理得,并从中得到快乐.

  据了解,哈尔滨市很多网络组织都搞过类似于捐助失学儿童、救助急患病人的活动,并普遍受到会员的支持,取得不错效果.网络慈善在民间的影响力不可小视.

  网络慈善的现实困境

  如今,网络捐助这个新兴事物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一批批处于失学边缘的寒门学子,一个个因昂贵医疗费无力治疗的病难患者,通过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得到了全国甚至于世界热心网友的救助.但网络世界鱼龙混杂,网友们的爱心与热心也极容易被人利用.由于中国目前的民间慈善机构非常弱小,更需社会和政府的精心呵护,让刚刚处于稚嫩的网络慈善尽早走向正规,形成制度化、法律化.

  省社科院研究员郑薇认为,首先政府和社会上应承认网络慈善组织的合法地位.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才能接受捐赠的行为.而网络慈善活动由网民自发组织开展,与传统的慈善机构等主体组织不同,因为它们没有注册登记、接受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显然,私人要成立网络慈善组织机构,是与现行法律相悖的.现在的问题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对这种慈善行为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以共同推进网络慈善的组织性、规范性和有序性良性发展,使其成为慈善事业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加强网络慈善的日常监督.网络作为新的慈善平台,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它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会大打折扣.如此一来,“ 网络捐助”在热心资助他人的同时,也充满了道德陷阱.所以,每一个实施爱心网络救助的人,很有必要考证其真实性,以免同情心遭遇被无情欺骗的尴尬和无奈.随着网络救助的规模日益扩大,指望让网民鉴别真伪,委实不便操作.因此国家应成立专门的网络救助机构,对民间个人捐款进行监管,定期公布账目,最大程度地实现透明化和公开化.这不仅会保障网络捐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能有效规避不法分子进行网络诈骗的伎俩.

  网络慈善带来的是一片和谐的虚拟世界,参与网络慈善在你给予社会各种关爱的时候,也反映出你的一种积极、乐观和肯于助人的时尚生活态度.好事儿要办好才是.

文/《大河报》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1:18:05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