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原北京市话局经营部公话组组长 常士荣
普通市民30年前主要靠公用电话来通信,一般住宅安电话很难.1965年我进入当时的北京电信“公用电话组”,当时组里一共就七八个人,现在却有着七八十 人的规模了.事实上,北京的公用电话一直走在前列,1951年在全国首创了“公用传呼电话 ”,一般通过派出所、居委会安到那些政治可靠、服务热心的市民家中,军烈属优先,我们称为“代办户”.当时制定资费的标准只有一个:一个烧饼钱.那时,打一个电话只要掏4分钱,传一次电话白天3 分、晚上5分钱.这种模式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80年,北京市内公用电话达到1598部,其中公用传呼电话就有一千多部,覆盖了北京三千多条胡同,只要有地址就能找到人.当时的“代办户”很受居民欢迎.
1982年9月22日,西单北大街安装了北京第一座投币公用电话亭.当时打一个市内电话要5 分钱,而当时发行的只有1分、2分和5分的硬币,于是采取了判断组合直径的方法来识别.当时用三个小灯泡来识别:如果5分钱钢蹦儿下去就能把光线挡住,就可以通话了;但单投一分和二分的都不行.这种只靠孔径的判断方式引来了不少好奇的投机者.
我们发现,有人把钢蹦儿钻一个眼,拴上绳,打完电话再把五分钱钢蹦儿拖出去,没拖利索的就掉里面了.
而当时公话组的一大工作就是数钢蹦儿,通常一个投币电话机能装几十块钱的钢蹦儿,我们每周都要拿着口袋去收集.数钱是个辛苦活,经常一口袋一口袋的钢蹦儿拿回来,第一道工序是先过筛子,先把一分钱的筛下去,留下二分和五分的动手捡出来,然后再捡一分钱的硬币.那时候筛掉的东西什么都有,各种各样的圆片,还有山楂片呢.
直到后来从日本引进一台硬币清点机,才算结束了这种繁杂的劳动.
这种电话当时按通话次数收费,因此很多人往往打起电话来没完没了,相声大师马季的名段《打电话》就是讽刺当时那些人的.于是,1984年6月,第一批限时式投币电话亭启用.到1985年,限时的投币电话占全部投币电话的八成多,才基本消除了用户长时间占用公用电话的现象.
而真正解放了我们劳动力的是磁卡电话.1989年,北京电信管理局由日本引进第一批无人值守的磁卡式公用电话投入使用,共30部,主要安装在饭店、机场等处.
当时发行有10元、20元、50元面值的,但这种公话造价高,而且卡面是软的,每次打电话都需要塞进去打孔,有时候会吐不出来,并且打孔位置不精确,所以并没有流行起来.
随着程控交换机的普及,公用电话迎来迅猛发展时期.1994年,50部新式IC卡电话在北京多家四星级宾馆接通试验.两年后,200部IC卡公用电话首次安装在东单、西单的大街上.2003年,第一批多媒体信息公话投入使用.2005年第一批“ 缴费通”公用电话投入使用.今年,市民用随身携带的公交卡就可在一卡通公话上拨打电话,不必四处购买专用的IC电话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