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2:15:33
客观评估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发布日期:2008-11-16 09:34:04  稿源:
最近,英国《卫报》发表了一篇讨论中国网络文化的文章,这篇文章说,中国网络文化具有局限性,2.5亿多的中国网民中,79%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了上网的能力和意愿,但却容易被“诱导”,难以客观和理性地判断事物.
“中国论坛上的评论被当成了人们独立自由思考的结果.实际上,情况刚好相反,中国的网民极易被诱导.”文章说,“网民对这些事件究竟了解多少?他们真的拥有真知灼见吗?中国年轻人有条件上网,并不意味着他们接受了对事件进行重要判断和评估的足够信息.”这些分析应该说的确点出了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些局限和弱点.该文还提到有关“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一些影响.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舆论空间的扩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网民关注公共事务,通过网络发出声音、参与社会进程,显然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其正面效应不可低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互联网上所形成的舆论和一切新事物一样,也有其复杂性和多面性:

  首先,由于互联网上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论坛讨论或以跟帖方式发表言论的,主要是青少年.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往往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流舆论,他们的一些特定情绪和想法往往构成了网络舆论的主体.而青少年有思维活跃、敏感性强、理想性高的积极的特点,也具有情绪化和感性化、未必能够理性客观地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消极的特点.因而,他们往往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走极端,容易将社会的复杂性简单化.

  其次,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这当然给了人们更大的舆论空间,有积极意义.但人们也往往因此而缺少必要的理性约束,将一些在现实中难以启齿或未必合理的诉求加以强化,同时,这类情绪往往会相互影响和激荡而构成相当强的声势,变成一种情绪化、简单化的舆论.

  于是,有些情况下,事实还并不清楚,问题还仅仅是一面之词时,年轻网民的情绪却已然被一些戏剧化的表述所激发,情绪的发泄和即兴的推理往往最终湮没了事实和问题的复杂性,善恶的二分法往往简单地取代了客观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网民的矛头所向,往往让当事人百口莫辩,有时连第三方都陷入尴尬,当然也难免会造成对当事人的无端侵扰和刻意伤害.这样的消极例子已经发生了多起.

  网络的舆论当然是民意的一部分,需要社会认真地了解和关注.但有时我们也存在一种将网络舆论浪漫化的倾向,认为网络舆论由于匿名和虚拟的特点,就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天籁”之音.这或许是一种过度的反应,容易让我们做出并不实事求是的判断.实际上,网络言论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一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的好恶对问题的简单判断.这些看法也需要社会认真了解,但仅仅通过网络的跟帖和博客来了解公众的意见,其实也是一种简单化,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而当下一些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中,当事方都倾向于在互联网上传播对于己方有利的信息,并试图“诱导”公众的情绪和倾向.因为他们了解,一旦在网络上引发了一种对于己方有利的情绪,就可能将事态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这种状况对互联网舆论的客观性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容轻视.

  总之,充分了解互联网上的舆论的复杂性,对于准确和理性地认知社会的趋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2:15:33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