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自行编撰的维基百科全书,已在不知不觉中重新定义了原本普遍接受的“真实”的含义.
咱们干嘛操这份心?因为大部分网络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维基百科的条目都排在第一二位.在Google中输入“铁”字,维基里元素方面的条目列于搜索结 果的首位;同样,查询“铁十字勋章”一词,维基关于“铁十字勋章”的条目也排在第一位.按照Google的算法,搜索结果的排列顺序部分取决于这些资料被 其它网站链接的次数,即被引用的次数——指向维基词条的链接可多呢.这说明这些词条的内容确实重要.维基采纳词条资料的标准,即取舍标准,影响到新闻从业人员写的文章,因为查阅维基有关条目当作文章的“背景资料”,连列明出处的麻烦都省了,对此他们已习以为常.“维基标准”还影响了莘莘学子,因为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调查研究都以查维基始(亦常常以查维基终).而且,由于本文的大部分调查工作也是我用维基来完成的,所以,亲爱的读者,这些标准也在影响您.
很多人,尤其专家学者都已指出维基词条的内容不可信,因为编写这些词条的都是未经资格审核的网络志愿者.不过,许多研究发现这些词条的内容非常准确,原因在于维基社群有7百多万注册用户,系统内部已经演化出一套删除失实内容的原则和程序.这也是维基得以迅猛发展的原因——如果大部分读者觉得网页上的资料似乎“不够可靠”,他们就不会继续访问这个网站了.
这些“去伪”原则成了维基一众志愿网民遵循的“社会公约”.他们编撰词条,似乎可以不眠不休,也多亏他们,不准确的信息通常很快就从网页上消失了.
那么,维基内部人员是如何判断孰真孰假的呢?他们依照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数学或科学依照的法则,例如“逻辑连贯”或“可观察性”,可不是维基判断真假的准则,它甚至不以人们的常识或直接经验为依归.这部百科全书已经发展出一套迥异于常的分析判断标准——鉴于它是源自网络社区的,有这样的标准也不算太奇怪.不过,既然我们这些人关注维基词条是否真实准确(按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判断),就应该关心它依据的标准.事实上,在维基百科全书里,“客观真理”并不那么重要.一件事一段话,如果出自别的出版物,就好收入本全书了,如果该出版物是英文写的而且能免费在线查阅那就更理想.对于收录的要求,维基正式公布的原则如下:“资料信息必须为'可供查证的'而非'真实的',这是进入维基百科全书的起码要求.”
“可供查证”是维基百科的三大核心原则之一,创立于2003年8月.另外两条原则分别是“非原创性研究”和“观点中立”.“非原创性研究”原则编于2003年12月,“观点中立”是维基创建之初承自Nupedia的原则(Nupedia是2000年3月至3003年9月期间,一部由志愿网民编写的早期自由网络百科全书.维基自己的“观点中立”原则——“绝对的和无可争辩的absolute and non-negotiable”创立于2001年12月).这些原则使维基百科全书有点儿像个学术广场,在这里,对某些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正反双方都能理性地探论各自的立场,寻求共识,客观地记录不同意见.维基得以成功就是因为这些原则起了作用.
跟维基百科不同,Nupedia的条目内容都由专家编写审核.但是几乎没多少专家有撰写的兴趣.噢,也有几个想写写自己研究方面内容的,不过Nupedia的主编拉里·桑格(Larry Sanger)马上终止了这种做法.
“我说:'(这些个人研究成果)如果不经有关专家审核就收录的话,Nupedia就基本上成了原创新信息发源地了,这有违我们的初衷.”桑格如是回忆自己当时对Nupedian同仁说的一席话.多少有点讽刺的是,桑格本人以前教过哲学,在认识论范畴的分析判断等方面,他可受过专业训练.
既然专家学者不能写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别的东西又提不起兴趣,Nupedia举步维艰.于是,桑格和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这两位创始人决定迁到新网站,另创“维基百科全书”,从2001年1月15日起,试行一项不同以往的策略.他们采用了当时刚发明的“维基”技术,任何人点击网页上“编写此页”按钮,都可以撰写或创立任何词条或主题.
不久,维基百科上面各种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理论假说”、“思想观点”就满天飞,害得这个新网站的志愿网民耗费时日去刊谬补缺——这些谬误并不都是作者受了误导或蒙蔽的无心之失,有的纯属蓄意破坏.《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发现维基词条项目中的11%至少被恶意破坏过一次.但是,维基的志愿编辑们怎么才能分辨真伪呢?办法就是在词条正文下添加参考资料和脚注,“这样做不是为了帮助读者,而是要提出一个令其他撰写人满意的论点.”桑格说道.他离开维基的时候,“可供查证”原则还未被正式采纳.(关于桑格在维基创立过程中的职权范围问题,他和威尔士起过争端.现在,他们两人都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荣誉主席,桑格还是Citizendium ——“大众百科”的创始人和主编.作为维基百科的一个替代方案,Citizendium旨在解决维基在“可靠性和质量”方面的不足.)
(Citizendium,又译为“公民汇编”、“公民纪要”等,是拉里·桑格创办的以Wiki技术为基础的在线百科全书,它要求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并要求内容通过专家评审.目前,该计划正处于测试阶段,只有英语版本,尚无官方的中文译名.此百科网站一样使用Mediawiki——译者引自维基百科全书.)
做到“可供查证”确实要靠引证“权威”——这种“权威”不是因为信息合乎事实,而是因为该信息出自别的出版物,维基以外的任何出版物都行.如今,加入维基的信息如果没有适当地标明参考书目,很可能给这网站自封的各位“编辑人员”打上“未标明出处”的戳印.要自行把戳印去掉,总有人帮你重新盖回去——这样反反复复,你也许就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另一种“权威”——他们就是英语维基百科全书1500个志愿管理员,一旦编写人忽视了“可供查证”原则,他们有权对引发争议的网页实施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性保护措施.
说句公道话,维基的“可供查证”原则规定“文字内容应以可靠的、第三方出版物资料为依归”,这一条本身与维基的“观点中立”原则相符.通常,应该避免收录自费出版物上的资料,而且,如有英文资料可用,就不主张采纳非英文资料,因为许多阅读、编写维基百科英文版的人只懂英文.
维基核心原则成了“网络暴政法则”?
2006月,在科技与文化网站“新锐科学”上(Edge.org, 该网站为科学技术界及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开辟了一个网络交流平台,探讨各种最前沿的观点,旨在沟通科技与人文、精英与普罗大众——译注),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写了一篇文章,称维基百科全书是“数字化毛泽东主义”——这种“在线集体主义”反而压制了由普罗大众的真实声音,实际上成了“网络暴政 ”.(Jaron Lanier,计算机科学家,美国VPL公司创建者,最早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人之一.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这个概念就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他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译注)
拉尔尼之所以想到写这么一篇关于维基百科的文章,是因为有人老在他名下的维基词条里说他是个电影导演.拉尔尼认为自己是“计算机科学家、作曲家、视觉艺术家及作家”,在这些个领域他都算行家,但并不是电影导演.他在文章中提到,上世纪 90年代,他只拍过一部“很糟糕的”实验电影.
拉尔尼写道:“在维基百科构筑的世界里,我劳神费力地要从电影导演岗位上'退'下来,一次又一次,可老是有人'返聘'我.每次我修正了自己的维基词条,不出一天我又变回电影导演了.”
在维基词条里,拉尔尼是根据自己的第一手资料来编写自己的职业背景的,因此从根本上违背了维基百科全书的三大核心原则——他有自己的观点;所写内容基于自己的原创性研究;而且所写内容不能通过链接,指向其它合法、权威、可供查证的出版物来证实.
鉴于人人都能编写百科全书的词条,从技术和法理上看,维基百科对“真实”的判断标准是很有见地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社区,维基无从得知修改“ 杰伦·拉尔尼”词条的这个人真是拉尔尼本人,抑或是捣乱分子.因此,不因言“信”人,而是要求从其它“权威”出版物上引证,这样比较保险——虽然这些出版物的作者不一定就是专家.
你竭力要理解维基百科这一套吗,好玩的事情来了——你钻得越深,它就越“绕”.就拿“可供查证”原则来说吧.维基认为“最可靠的资料来源”是经专家评审的学术期刊和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其次是“大学层次的教科书”,然后是杂志、期刊、“经有信誉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最后是“主流报刊”(但不包括其评论版上的内容).
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维基不可能审核编写人的真实身份.拉尔尼抱怨,词条上自己竟成电影导演了,可维基的志愿网民才不把他的话当真.他只好先央求“新锐科学”网站的编辑印发自己的文章,为身份屡次被误叫屈.这下子,拉尔尼在“新锐科学”上的文章总算能让各位维基“大人”相信,百科全书上关于他本人的内容有误了——毕竟,有了一个可供查证的链接了嘛!
好像注定要倒霉似的,拉尔尼后来还为编写自己的维基词条挨了网民批评.同样,我也遭此“厄运”,因为关于自己的维基词条上有很多明显的错误,我也着手修正了一番.
不过,要援引他人写的东西来增强词条内容的可靠性也有问题,因为很多出版物根本不作核实,还有很多出版物只不过就某一题目征集文章,然后问一下作者获悉事实是否依由正途.例如,邓白氏公司的“小企业信息报告”(Dun and Bradstreet,1841年成立,世界著名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译注)收集的商业信息,有部分就是让小企业家自填关于本企业的调查问卷,这么得来的.
“非原创性研究”
这条原则的全部含义很难说清楚.我很少为维基百科上不可靠的资料伤脑筋(文字优劣是另一回事).身为计算机科学家,我发现自己每天都用到这部百科全书.全书中对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及其它技术问题的论述通常写得十分之好.如果某方面写得不太好而我又比较了解,我就加以修改.如果写错了而我又不太懂行——唉,反正我也不懂,对不对?不过,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来修改这类条目的内容,例如“神秘手术刀”(Singularity Scalpel,是BBC播出的科幻连续剧《Torchwood》中提到的一种外星医疗器械,能不切开人体进行外科手术.《Torchwood》是英国著名的长篇科幻连续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的衍生剧集——译注)、“阿尔戈隆条约”(The Treaty of Algeron,美国著名科幻系列《星际迷航》中由“星际联邦”和罗慕兰帝国签订的一个重要条约——译注)、“6号”(Number Six,美国科幻连续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一个具有人类特点的“赛昂”机器人,外表美丽但内心残忍,由加拿大女演员Tricia Helfer扮演——译注)等,搜索上述关键字,你就能找到指向维基百科的有关条目,标题分别为“科幻电视剧《Torchwood》专有名词列表”、“ 《星际迷航》条约一览表”以及一条关于“赛昂”机器人的链接.这些词条内容都正经八百地标明了出处,以示“可供查证”——什么《神秘博士》、《星际迷航》等等,纯属子虚乌有,不过是热门的科幻电视连续剧罢了,但维基编写人员视为堂而皇之的“正本真经”.
我喜欢通过这一类条目来找维基百科的茬,不过全书中,这类内容只占极少的比例.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些内容打一开始就是维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格说,早期维基就承诺过要具有各种不同的资料内容.“反正网站的存储空间多的是,既然有人愿意就某个题目写一篇像样的文章,干嘛不让人家写.我觉得人们给《指环王》里的每个角色都写点什么放到维基上,倒也挺有意思的.现在有人把虚构作品里的内容摆上维基,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然而,这么干的问题在于它违背了维基百科的“非原创性”原则,因为这类内容列出的参考文献都直接指向纯属虚构的原作,而非维基声称的更可靠的“ 间接资源”.我不曾要求维基把这类内容快速删除掉,因为对虚构作品维基是另作处理的,而且说老实话,我也喜欢看.目前,这类资料大都加了“纯属虚构”的标志.
那么什么是“真实”呢?维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如下:“该词没有大部分专业哲学家及学者一致认同的唯一定义.”但在实际操作上,维基对信息的采纳标准事实上已成为判断“真实”的标准了,而且,因为维基百科是世界上阅读人数最多的在线参考资料,大部分人在Google 或 Yahoo上输入关键字搜索,他们不知不觉中都会用到维基,所以这部百科全书本身就成了“真实”的标准.在维基百科全书中,“真实”乃“获得公认的真实 ”,即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统一意见.
这条标准很简单——一件事,如果它曾刊印在某份报纸的文章里、一本杂志或期刊上、又或是一家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里,它就是真的——哪怕这件事出自《神秘博士》这部科幻电影.
【作者简介】
西姆松·加芬克尔,《科技商机》特约编辑,美国加州蒙特里海军研究生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