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7:18:49
《IT时代周刊》:驰恶名的百度为什么还能获得政府奖
发布日期:2009-02-10 16:18:04  稿源:
几天前还是众矢之的,转眼间又成为政府表彰的楷模——在百度身上出现的这种悲喜两重天,难道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继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之后,百度近日再获北京海淀区金额为100万元的“中国驰名商标专项奖励基金”,一家制假传假的互联网公司,就这样被一些衙门正了名.
100万元人民币并不算多,对百度而言更只是九牛一毛,但既然是荣誉性质的奖励,我们就必须讨要一个说法.

如果说,百度没有发生后来那档子事儿,没有被中央电视台揪个正着,单凭百度在中国网络搜索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居高不下的人气,“百度”品牌肯定“驰名”.东窗事发后,百度在全社会更加驰名,可惜驰的是“恶名”.

既然如此,笔者不禁疑惑,北京市海淀区给百度奖励的理由是什么?执意把纳税人的钱颁给百度的人还有是非道德观吗?

至今未见那些表扬百度的衙门给出说法,笔者不妨在这里做番推测.

近三年来,百度几乎以打滚儿的增速获取巨额盈利,在我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上占70%左右的市场份额,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搜索引擎巨头.而作为互联网巨头,它在北京市海淀区恐怕也是个纳税大户,给当地的GDP增收不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有财政奖励性扶持当然也少不了这些“功臣”,以此鼓励其继续“加大投资、争创品牌”,创造更多的GDP.

如果政府部门奖励企业的标准是这些的话,那在丑闻风头上与百度无两的三鹿奶粉是不是也要当地部门用财政基金奖励一下?三鹿是个老牌的知名国企,根正苗红,其财务报表和上缴的税收在河北省内也是相当的漂亮!

但相信当地政府部门不会也不敢这么做,因为全国的老百姓不会同意,上千“肾结石娃”和他们的亲人不会答应.

对于奖励,我们的观点一向是“能者得之”.能者,仁义道者也.作为“国家的公仆”,政府有关部门鼓励扶持的企业必定也应该是对得起人民大众的、在整个社会上有较好声誉的企业,评判的标准除了要有漂亮的业绩报表,还包括品质、荣誉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很明显,百度实在担当不起这样的荣誉,屏蔽三鹿问题奶粉负面新闻的做法已经让它直不起腰,恶意制作虚假信息欺骗社会的行为更让其公信力荡然无存.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事后的百度不仅没有道歉,还花言巧语地百般狡辩,着实让国人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还给百度颁奖,这出闹剧恐怕连三岁孩童都会觉得蹊跷.

我们期待着有关各方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文/李等)



是公关,还是媒体收买


在百度“屏蔽门事件”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被推向前台曝光的似乎只有百度,幕后的那些公司却早已逍遥于“门”外,继续做着各类铺天盖地的广告,以证明自己的产品如何安全可靠。

百度事件所折射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搜索引擎霸权”问题,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利益集团试图通过媒体来影响公众舆论的问题。这甚至已经算不得“潜规则”。现今的企业界,公共关系已经变成“媒体收买”的代名词。

企业进行公关传播,这本身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良好的企业声誉的确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建设和传播,但这一看似良好的愿望却在近些年中被加速异化。

中国企业的公关肇始于改革开放初年,蝙蝠电扇、万宝电冰箱、健力宝饮料都曾经成功地运用公共关系而获得品牌声誉的提升,但这些企业的公关手段大多非常温和,也有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作为后盾,媒体大多也是出自真实的报道,涉及内幕交易的并不多。

这一和谐景象不久就出现了不好的趋势。到了21世纪,公关公司的发展空前繁荣,这实质上把“关系”给利益化和货币化了。现在不少公关公司,并不是真正从公关形象、品牌关联度等角度去帮助企业沟通与媒体以及消费者的关系,而是利用自身的媒体关系网,为企业做虚假宣传,美其名曰“软文”。

“软文”一词大概是中国企业界和公关公司的一大创造,个中媒体也算是帮了不少的忙。一篇工业化制作的软文,它的标准路径是由企业提出需求,付钱给公关公司,公关公司则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歌功颂德(当然,也有企业要求对其竞争对手进行诋毁的),然后,再买通媒体报道,这个链就是现今所谓的“公共关系行业”。在公关公司的价目单中,已经细到了每一个字都有标准价码,这个价码还因为媒体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一些历来被视为“喉舌”的媒体上面,这些公关公司都有能力发出声音。

百度的“屏蔽门”和山西的封口费实质是一回事,企业和公关公司希望利用金钱来左右媒体,而媒体中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人也成了他们的“利益共同体”,以利益为导向来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而并非媒体一直所颂扬的“独立精神”。

以浙江的一份财经刊物为例,其铜臭味之浓已经搞笑到连报刊亭的小老板都知道的地步。这份刊物每个月都会推出有企业家大头照的封面,并且企业家上封面的价格几乎都是明码标价。这个事情报刊亭的小老板也都知道,而且报出的数字相当准确。不过,报刊亭小老板知道的是,某些上了封面的企业家不仅一点都算不得成功,甚至还欠债累累。无怪乎,一些其他媒体的编辑记者对这个刊物的评价是“每个P都充满着铜臭味”。

如果我们的媒体都是如此充满着铜臭味,公信力又何在?读者又凭什么相信这些“喉舌”呢?中国的一项阅读调查中有一个项目是值得思索的:读者很相信论坛上的帖子,喜欢把这些帖子上的内容作为参考。这原本是媒体公信力降低的一种反映,但事实上,不少企业和公关公司都已经注意并开始利用这种动向。百度的“屏蔽门”就是这种企业试图影响网络传播的一种手段。百度在很多年前就早已开始对排位进行收费,所谓的“推广”,全都是付了费的企业。

即便是那些看似草根的论坛,其实也充斥着企业和公关公司的“枪手”。从房地产、汽车到奶粉、化妆品,网络上的“托”比比皆是。类似什么“芙蓉姐姐”、“神仙妹妹”、“王老吉捐一亿元”等等曾经被网络爆炒过的人物或是新闻事件,背后都有着企业或是公关公司的运作。网民在惊叹或是关注的时候,窃笑的却是那些始作俑者。

如果说“三聚氰胺”造成的是蛋白质假象,那么,这些所谓的“公关”造就的就是新闻假象。但这些公关的三聚氰胺事实上比毒奶粉更毒,因为他们会把那些毒奶粉描绘成一朵花,让人身在其中却浑然不知。

  博主简介:《金融时报》专栏作者
(文/俞等)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7:18:49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