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海淀区工商分局查处一家涉嫌销售假冒数十种奢侈品牌商品的售假窝点,由于涉案金额巨大,嫌疑人目前已被移交公安机关调查.被查处的嫌疑人胡某为北京人,由于在经营实体店的同时还在淘宝经营网店.因此,该案件被认为是“2009网络打假第一案”.几天后,国内某电子商务网站老板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两年间假货交易一度占据C2C网站总交易额的7成以上.该老板说,“如果算上'山寨机'这样的灰色产品,假货的情况更严重.”据了解内情的人士称,海淀工商在查处此案时“并没有通知淘宝”,在店铺被查封后,相关的细节资料“淘宝也不知道”.在3·15到来前夕,淘宝、百度有啊、易趣、拍拍等C2C平台先后发布了类似的“打假声明”.而对于目前被频繁点名的网络购物领域,究竟“假”在哪里,“越打越假”的根源何在,怎样打假才有效?疑问1 购物网站是假货天堂?
解1“北京工商对网络售假的打击力度确实加大了,但针对销售终端的打击只能做到治标.”某熟悉内情的人士说.
解2内蒙古大学刑侦专业教授刘明生称,互联网的交易透明性降低了消费者信息发布成本,通过相关论坛,警方甚至能够轻松发现犯罪线索.
2008 年7月,北京市工商出台网店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网店店主必须办理营业执照否则不许经营.随后,广东、上海、武汉等各地都不断爆出工商部门成功破获网络售假 案的消息.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去年甚至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判处4名涉案人员有期徒刑.加上近日爆出的“2009网络打假第一案”,种种迹象表明, 主管部门对于网购市场环境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大.
区别于线下“制假售假”案件中常见的“欺诈”行径,风行于网络购物领域内的“假货”更多时候都被明示为“高仿货”或“超A货”,无论是卖家还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买家,很多时候甚至都可以通过价格一眼看出货物究竟是不是假冒.
“天上不会掉馅饼,200元一个的路易威登皮包,不是假货还能是什么?”网购买家艾小姐说,“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 北京工商对网络售假的打击力度确实加大了,但针对销售终端的打击只能做到治标.”某熟悉内情的人士说,“对国际大牌产品的仿冒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是 内地,香港、台湾甚至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假冒名牌有80%以上都是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手工作坊里面生产,并通过复杂的渠道分散出去.在'知假买假'被接受 的市场环境里,如果不从制假环节开始打击,仅仅把关注点放到终端销售环节上,永远不会有切实的成效.”
内蒙古大学刑侦专业教授刘明生说,在线下,用户如果购买普通小商品上当受骗,考虑到报案成本通常会选择放弃,但在线上,举报只是举手之劳;其次,互联网平台的交易透明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发布成本,通过购物网站设置的相关论坛,警方甚至能够轻松发现犯罪线索.
此外,由于打假涉及工商、消协等众多部门,线下的制假售假团伙经常利用现有体制的漏洞,蓄意进行“异地制售”,增加执法者的监管成本和取证难度.但当交易通过网络进行时,只需要侦查人员以个人名义进行一次网络交易,便可在收货现场由本地质检部门进行公证.
疑问2 谁是“网店打假”的阻力?
解1“秀水、西单那么多卖假LV的,满大街那么多背假LV的,我有什么好怕?”重庆某经营三年的网店店主陈女士说.
解2某电子商务业老板称,某些C2C网站实际上在“纵容”假货,甚至成为“网络打假”的阻力.
“秀水、西单那么多卖假LV的,满大街那么多背假LV的,我有什么好怕?”重庆某经营三年的网店店主陈女士说.正是一些网店店主存在这样的心态,使得一些人认为网络购物的经营者放纵假货.
前文提到的那位电子商务业老板称,某些C2C网站实际上在“纵容”假货,甚至成为“网络打假”的阻力.其中原因在于考虑到交易量、流量和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如果真的打假,很多网店的生意都会遭受大损失”.
艾瑞数据显示,在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1200亿元的成交市场中,淘宝以999.6亿的成交额占据榜首.大度咨询总经理程天宇说,“实际上,随着腾讯和 百度先后进入这一行业,淘宝一直在努力提升行业的透明度和竞争激烈度,以此为自己建立更高的壁垒,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
“ 我们不敢说是假货最少的,但淘宝绝对是整个C2C行业里在打假问题上投入最多的.”淘宝新闻发言人卢维兴说.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淘宝对打击假货采取了三 层措施,系统排查、价格数据库甚至24小时专人排查.但淘宝上有近3亿件商品,无论是机器还是人工都无法做到完全排查.
不过,当买家“知假买假”,甚至“专程买假”时,这种看似严密的体系只能形同虚设.在当前中国消费水平和消费文化下,或许真正害怕打假的恰恰是相当数量的消费者,而不是别人.
疑问3 谁在推动“网店打假”?
解1在金融危机下,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厂商为了进一步深入中国市场,开始更加重视网络渠道.自2008年起,国际品牌厂商纷纷加大了对国内网店假货的举报力度.
解2淘宝、易趣、百度有啊、拍拍四家主流C2C平台分别通过不同渠道称将“加大审查力度,将网店售假者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开店”.
1月初,武汉、重庆、广东等地工商部门分别查处涉嫌销售假冒知名品牌的窝点.据当地媒体报道,售假嫌疑人除在线下经营外,还通过淘宝、百度有啊、易趣、拍拍等知名C2C平台进行线上销售.
随后,淘宝、易趣、百度有啊、拍拍四家主流C2C平台分别通过不同渠道称将“加大审查力度,将网店售假者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开店”.与此同时,多位C2C 领域内高层均称,“假货”猖獗并非互联网之过,虽然“打假”对于规范市场意义重大,但不能因此否认电子商务产业的价值和贡献.
“ 一般来讲在类似的民事领域都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姚欢庆表示,“比方说有人举报或者投诉某家店铺卖假货,司法部门才会 介入.”此前胡某的案子主要是因为品牌厂商收集了大量证据并集中向工商部门进行举报,根据这些举报证据,工商部门再对涉案窝点进行查处.姚欢庆说,“交易 平台本身在交易过程中并不是利益受到损害的一方,的确他们有自律和监管的义务,但从法律意义上讲没有'打假'的权利.”
来自工商部门的消息显示,自2008年起,国际品牌厂商纷纷加大了对国内网店假货的举报力度.知情人士分析称,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购物市场本身的迅速发 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遭遇寒冬,但中国经济尤其是虚拟经济的强劲势头让他们感受到希望,为了进一步深入中国市 场,品牌商开始更加重视网络渠道.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网络打假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因为更多的品牌商意识到网络购物正在成为最重要的购物渠道,网络打假是他们进入网络购物渠道的敲山震虎之举,也是向社会释放出一种信号.
进入2009年,北京工商部门对涉嫌售假的多家网店进行了查处打击.随之曝光的数据让越来越多的分析人士开始关注“假货横行”的网络购物领域,尤其是在C2C平台上,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的“超A货”某种程度上让人有种“网上遍地是假货”的感觉.当然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互联网渠道的便利性和长时间以来的监管缺位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电子商务运营商的“不作为”,最终让事情演变成如今随处可见“200元的LV”、“50元的NIKE”这样的尴尬局面.
是主管部门加大市场规范力度的一种信号.但让人有些失望的是,频繁曝光的依然只是存在于销售环节的打击和查处,如此猖獗的假货到底由何处而来,大多数人依然并不知情.更让人郁闷的是,对比起“制假”、“售假”遮遮掩掩的地下活动,网购消费者的中坚力量早已习惯了“知假买假”.
大约在两年前,欧洲某国机场海关曾对到港旅客进行检查,并对某携带假冒奢侈品牌的中国旅客处以高达20万欧元的罚单.那段时间国内旅行社在组织欧洲团时甚至都专门在出行须知里加上一条,请勿携带A货进关.
或许这才是“打假”的关键,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打假”无非两种方法,要么是打击生产源,让消费者买不到假货;要么是提升民众素质,让消费者自觉拒绝假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今打击生产源已开始受到重视,提高消费者素质便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