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家用电脑》
苹果产品素以轻薄优雅,造型优美著称。但在这美丽的背后,却是爆炸危险不断。搜索引擎显示,仅仅从2008年开始,爆炸惨剧几乎横跨了苹果所有的知名产品,ipod、MacBook Pro……
令人惊奇的是,每每发生产品爆炸事件后,苹果公司都以置身事外的态度沉默以对,“幸运”地躲过产品信任危机。而这样的“幸运”又能延续多久呢?
会爆炸的ipod
2008年3月。iPod Nano在日本连续引发了两起爆炸事故。
事后检查发现,这两部iPod Nano播放器都已烧至变形,造成爆炸的原因是充电过热。日本有官员怀疑是播放器的电池存在缺陷。
事实上,除了可充电的次数比较少之外,iPod Nano所采用的锂离子电池的质量也是为人所诟病的对象,并且早在2007年,澳大利亚和美国的ipod用户就遭遇过爆炸惊魂。
2007年4月,澳大利亚一位用户公布了爆炸后的iPod照片,而这位用户当时不过是在给他的iPod进行充电。
2007年10月,美国亚特兰大州一男子称他的iPod Nano在裤子口袋中突然着火,火苗甚至一度蔓延到他的胸前,危险程度之高令人揪心。
似乎也就是从这时起,当爆炸事件接连不断的时候,苹果公司就开始对这些爆炸事件充耳不闻,置之不理,甚至拒绝发表评论和安慰受伤用户。在苹果公司的世界里,爆炸是不存在的。
MacBook也会爆
苹果的产品会爆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ipod,连笔记本这样的大件也会跟着爆炸。
2008年,一位Macbook用户在网络上详细叙述了他的笔记本爆炸的经过,并发布了相应的图片。
“当我凌晨3点回家后,我的室友说听到咝咝的电流声,随后Macbook突然开始冒烟,几秒钟后,引起非常大的火焰。Macbook的电池膨胀燃烧,很明显,是电池导致了这次爆炸着火,Macbook外壳已经融化,屏幕也已经损坏。”这位Macbook用户如实表示。
今年3月。英国伦敦的一位苹果用户摆放在办公室的PowerBook电脑也发生了爆炸。喷薄而出的火焰高度近2米。目击者表示,“当时他拿起这台笔记本进行检查,关了机,刚刚放下,它就爆炸了,爆炸的火焰有六英尺(约合1.83米),并且火花四溅。”
和以往一样,苹果官方并未对这两起笔记本爆炸事件发布任何评论,为什么会导致爆炸的缘由,消费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怕热”的苹果
苹果笔记本会爆炸,它的超薄笔记本Macbook Air(俗称MBA)却有些怕热,需要常常放在空调下曝吹。
网友Atticus 撰文说,“我的Air也堂堂进入第五个月了(听说只要我用过超过半年就是品质保证),但这家伙火气很大,生气的时候就会给我瞬间关机,我就知道它热过头 了。然后就合上它摆上书架吹上一阵子冷气,看看上面的MBA,有没有非常惬意啊~这时我也会泡上一杯咖啡偷懒一下。”
MBA的脆弱转轴
很少有品牌像苹果的产品这样“易怒。”爆炸、过热的事件不断出现。近日又有用户在网上反映苹果的扛鼎之作——MBA笔记本不仅怕热,屏幕和机身连接处的转轴也存在先天性的隐患,在正常状况下使用,一段时间后转轴就会变松,再之后就会发现周围裂开了。
遭受到此问题困扰的网友表示,“不论是新版、旧版都难逃一劫,而现在最糟糕的状况是,苹果不见得认赔!”
如果坏了怎么办?去找苹果质保吗?对不起,如果去苹果官方维修,费用高达800美金。“因为苹果已经将此问题列为维修保固的例外事件,认为这是使用 者在使用上的意外,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有网民对此一针见血的评论说,“苹果这么做,似乎是没啥诚意要解决这个真的不能算小的问题。”
沉默的苹果 漠视用户利益
3月2日时,本报记者在网上尚能看见这条新闻,而到了3月3日时,这条新闻已经被撤掉,连谷歌的网页快照都没有做存留。对于自家产品的故障,苹果公司这回似乎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而一直到截稿时为止,记者都在尝试拨打苹果公司中国区市场负责人的电话,想问问她如果苹果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发生爆炸事件,苹果会如何处理?但可惜的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记者手记:
国家现在鼓励民众大力消费。再加上临近3.15,关于消费的话题是当下最为受人关注的议论焦点。
媒体喜欢告诉民众如何买到物美价廉、无后顾之忧的商品,这固然重要,但终究是一种变通之计。把买东西当成一种生活技巧,多少有点感觉苦涩。如果厂 家、商家都能负起自己的责任,用心地去为消费者着想,消费者又何需费尽心思钻研例如PPA、OMP、三聚氰胺这等艰深的化学名词呢?
能不能让消费者放心花钱。这是大胆消费的前提。而放心消费当中,又牵涉着如果消费没让人放心,厂家的后续善后手段又当如何的问题。很显然,有些所谓的大品牌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特别好,对于消费者的遭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且还有成为一种传统的趋势,这很让消费者无奈。
大品牌应该有大气度,容得下自身产品的故障,容得下消费者的抗议声。你说是不是呢,可爱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