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成流浪者之友
帮助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般的捐助品莫过于毛毯、购物车或者纸皮箱等,不过现在要加一个:手机。如果你走在美国的大街上,看到“丐帮”兄 弟拿出有蓝牙功能和USB接口的新潮手机来,可不要惊讶;他们不少人还会跑到公用电脑旁查查邮件,或者告诉朋友们去看看他最近更新的博客。正如公司企业都 会搞个主页一样,如今的无家可归者建立私人博客、在网上寻找生存机会的情况并不少见。
“手机可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生存必需品。”50岁的麦克布莱德说。他曾经在街上流浪了6年,后来才被安置进一个收容机构。他的手机已经用了 1年,“有了手机很方便,比如打电话申请乞丐补助粮、住的地方,甚至找工作。住在收容所里,或者游荡在大街上,这是我们与外界最后的联系渠道。”
一名在华盛顿特区参与救助无家可归者的工作人员估计,他们帮助的乞丐中有30%~45%拥有手机。还有一部分人有自己的E-mail,有的人 还开博客,记录自己的流浪生活。去年夏天,哥伦比亚特区社会服务部副部长劳拉在对街面上2000多名流浪人员进行住房安置评估时,惊讶地发现,前来登记的 人员中,好多人都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或者Email。
有了手机找到好工作
42岁的克里斯以前是个瘾君子,戒毒之后也成了流浪者。他现在还是个应召临时工,有人需要帮忙就可以打电话找他。去年,他在一间公司找了一份 工作,下定决心重新做人。不过,他留给老板的电话不是小卖铺的,就是慈善机构的,老板认为他不可靠,结果就炒了他。吸取教训后,他买了部手机,把这个固定 的号码告诉老板。“我住在国会大厦附近,如果需要帮手,请给我打电话,”他向新老板说,至于自己的具体住所则从来都是语焉不详。这样方便了很多,他的活计 越来越多。做了差不多1年的临时工后,他还得到了升迁。“那公司里边没人知道我是流浪的,”他说,“如果没有手机,不可能做到今天这么好。”
许多老板还要应聘者留下E-mail地址。在马丁·路德·金纪念图书馆,背着大包小包的流浪汉们经常排着队去用公共电脑。或者检查一下邮件,和朋友或家人聊聊天;或者找找工作。部分人还会在网上给自己做做宣传。
哥伦比亚特区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负责人唐杰斯说,越来越多没有家庭住址的人都把E-mail当成最重要的联系方式。唐杰斯正要推出一个项目:把图书馆所有的公用电脑进行优化,让用户可以方便地找到就业信息、失业保障信息、简历模板或用工机构等。
讨钱不易打手机像发电报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买一部手机也花不了多少。30美元不到就可以买一部手机,还送200分钟话费;有的甚至20美元就行,也送200分钟 话费。用完赠送话费后,机主要去商店预交话费,一分钟10美分。手机店老板坎普说,这些人有时候去交话费时,交的是一满杯一满杯的硬币。
由于话费是自己一分钱一分钱讨来的,所以他们在打电话的时候也倍加节省。通话基本上是这样的,“喂,你好吗?好的再见。”“跟我打电话绝对不会超过一分钟的,”麦克布莱德说,他可不是用手机来聊天,最多是联系一下对方,约好时间面谈。
有的人手机是亲戚朋友送的,以便及时和他们取得联系。45岁的罗纳德的外甥就送了他一部。他住在收容中心的那段时间里,用手机和家人保持联 系,预约医生看病以及各种付款和账单等。他的脚趾被切除了,走路要用拐杖。他现在在一间教堂里做清洁工。他说:“我结了婚有了自己的住房时,我有手机,虽 然现在房子没了,可我还是要生活啊。”
开博客关心政治
“和爱里克在一起”这个博客就是流浪汉爱里克的,他在博客上记载自己在街上的生活,还批评政府在帮助无家可归者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最好相 信史蒂夫”是史蒂夫·托玛斯的博客,上面记录自己与毒瘾抗争的经历,以及华盛顿无家可归者的生活。大部分华盛顿无家可归者的博客都会很关心政治大事。在加 利福尼亚,流浪博主们在博客上给洛杉矶最友好、最漂亮的公共厕所进行标注,共享在流浪中的卫生问题,以及告诫同行如何避免长期光照。
米歇尔来慰问
“丐帮”手机狂拍
米里亚姆厨房社会服务部门负责人亚当说,“手机是许多人的生命线。”这是一间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临时就餐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他说,去年秋天,有人对流浪在市区的无家可归者发动了一连串的袭击,结果其中有两名受害人及时用手机拨打了报警电话。
就在本月,第一夫人米歇尔到该厨房来做义工时,乞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对着米歇尔狂拍,让来访的人大感惊奇。这一壮观的景象还让一些保守派的评论员愤怒不已,对这些无家可归者都能持有手机感慨万千。
来源: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