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09年8月25日凌晨,谷歌更换了首页图标,庆祝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发明400周年~
17世纪初,意大利人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受到显微镜制作的启发,他想,既然小的物体可以放大,能否把远的物体移近呢?开始,他只是照样子仿制,未能成功.之后,他改用一凸一凹的玻璃片,经不断修改、装配,终于在1609年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他用一根细管,两头安上一凸一凹的镜片,眼睛贴近凹镜望远处物体时,物体移近了许多,并且比直接用眼睛看时变大了.

按他的计算,这支管子能将物体放大8倍.为了观察天上的星星,他把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32倍.他和他的望远镜完成了天文学上的第一次革命,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他的望远镜被称作伽利略望远镜,其光路图如图2所示.
两年以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 Kepler,1571—1630年)为了得出行星运动的规律,不断地改进观测仪器,在1611年他设计出另外一种望远镜.他用更长一些的管子,两端都用凸透镜,观察物体时得到倒立的但是放得更大的像,称为开普勒望远镜,其光路如图3所示.
对望远镜来说,目标在远距离,进入望远镜的光束可视为平行光.为了使人眼不易疲劳,目视光学仪器的出射光束应为平行光束,因此望远镜应该是一个 平行光射入、平行光射出的系统,或者说是把无限远的物成像于无限远的无焦系统.最简单的望远镜光学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 重合.
现代的伽利略望远镜光路如图2所示.自无穷远物点A发出的光束,在物镜处与望远镜的光轴有较小的夹角ω(无限运物体对人眼的张角ω眼=ω),经物镜后,光束被会聚于物镜的后焦平面处的A′点,为A的像.这一光束再经目镜后与望远镜的光轴有较大的夹角ω′(物通过仪器后对人眼的张角ω仪′=ω′),相当于使物体对人眼的张角变大,从而在视网膜上获得放大的像.望远镜的视放大率为
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各种结构形式的望远镜相继问世,按用途不同可分成:
1.伽利略望远镜——用于观剧用望远镜及眼镜式低视力助视器.
3.调焦用望远镜——如经纬仪中的望远镜,能完成调焦.
按光学原理,又可归纳为折射式望远镜和反射式望远镜两大类.折射式望远镜常见的有 棱镜双筒望远镜,特点是镜筒短、视野大、携带方便,多用于军事和野外考察;反射式望远镜由四面镜作物镜,凸透镜作目镜,用于天文观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折 射式望远镜是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叶凯士天文台拥有的口径102cm、长19m的天文望远镜.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是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口径是254cm的望远镜.它所“捕捉”的光,比自然进入人眼的光要强1000万倍;用它观察天体,距离可达100亿光年(一光年约等于94605亿公里)之外,能看见的星星数目可达几十亿颗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