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1:35:15
科技业12大历史纠纷回顾
发布日期:2009-09-07 15:08:30  稿源:
国外媒体上周六撰文评述了科技业史上12大纠纷,包括惠普与戴尔、英特尔与AMD、微软与谷歌等数对宿敌的纷争史。厂商之间的竞争有时能致使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但更多的是促进行业不断创新。
惠普对决戴尔
  收购康柏后,惠普与戴尔在多个领域短兵相接,争夺PC业老大的位置。戴尔清楚企业用户的需求,惠普则更理解消费者的心思,戴尔3/4的销售额来 自企业和政府市场,惠普用户则主要是普通消费者。戴尔是家更聪明的公司,且总是能满足企业用户所需,而惠普更注重营销推广,同时也在试着让企业用户更加满 意。两家公司应避免两败俱伤,因为许多OEM厂商都在等着蚕食其市场份额。

  Sendo起诉微软

  英国手机厂商Sendo与微软结盟被视作是英国手机业的胜利。微软购入了Sendo的股份,计划由后者生产其首部智能手机。但Sendo手机发 布时间再三推迟,微软随后做出惊人之举,将其首部智能手机生产订单交给宏达电。2002年,Sendo与微软反目成仇,起诉后者窃取其技术和客户资料。

  Sendo犯下的错误是,寄望于微软能及时推出一款优秀的产品,将让自己的命运与此紧密相连。微软很少能首次就推出像样的产品,要经历多个版本 升级和数年时间才能渐入佳境。同时,任何傻到妨碍或将前景维系于微软产品成功与否的做法都会给相关厂商带来损害。而遗憾的是,就像芬兰的诺基亚和韩国的三 星一样,Sendo原本可以成为英国科技业的成功神话。

  微软对战谷歌

  微软是操作系统、浏览器和软件领域的霸主。而谷歌是互联网之王。搜索广告业务的巨大成功让谷歌财力十足。现在,随着互联网日渐成为日常计算的中 心,两家公司都想侵入彼此的地盘,因此渐成竞争之势。微软对谷歌称雄利润颇丰的网络广告市场虎视眈眈,谷歌也对微软称霸的办公软件和生产力软件垂涎不已。

  许多人认为,谷歌在与微软的竞争中占了上风,其搜索业务牢不可破,现在又开始免费提供应用程序,而这些软件一直是微软最大的收入来源。事实上,谷歌在竞争游戏中仍是新手,而十年来与政府机构打交道的经验让微软在应对监管机构时具备更多优势。

  IBM对战CDC

  IBM是PC行业的先锋,随后CDC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异军突起,使IBM面临极大挑战。竞争初期,CDC似乎胜券在握,该公司的信念是,少即是多。这一战略后来被许多竞争对手所模仿。

  CDC推出了当时市场上鲜有匹敌的CDC 6800型超级计算机,打了IBM一个措手不及。IBM不甘人后,提前公布了甚至尚不存在的Model 92超级计算机。客户于是等待Model 92上市,导致CDC的超级计算机无人问津。这一策略最终导致IBM被罚款6亿美元。

  CDC接下来发布了性能远胜于CDC 6800的机型,但不幸经济危机来袭,市场反响有限。超级计算机天才西摩·克瑞(Seymour Cray)也黯然离去。

  Mac OS对决Windows

  二十年来,消费者一直面临着“Mac还是PC”这样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在Mac OS系统和Windows系统中做出抉择。

  Mac系统最先普及图形用户界面,微软随后发布了Windows第一个版本,一场市场份额大战就此打响。二者用户均互不相让。Mac OS系统更优雅,不易受病毒攻击,Windows则用户众多,可运行在廉价电脑上。Mac始终占据着约10%的市场份额,在创意行业更受青 睐,Windows则称霸PC市场,且在商务和游戏领域无可替代。

  史蒂夫·乔布斯对决约翰·斯卡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苹果曾身限囹圄。当时苹果电脑畅销市场,但公司却由两个极为天真的人管理。苹果两位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把公司发展为数一数二的电脑厂商,但在管理一家现代化的公司方面仍略显稚嫩。因此,乔布斯如华尔街所愿,挖来百事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利 (John Scully)。

  斯卡利以有效营销和成本控制能力著称,上任初期成绩斐然。他通过严格的库存管理和削减边际项目节省了公司运营成本,随后,他决定“裁减”苹果创 始人乔布斯。乔布斯用其个人魅力创建了苹果,这让许多公司董事不满。斯卡利投其所好孤立乔布斯,最终迫使乔布斯被赶出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斯卡利自以为赢 得一役,但他对科技业知之甚少,导致苹果既无远见又无重心,最终举步维艰。

  乔布斯后来被公司回聘,回到苹果后他立即着手大幅减少公司生产的电脑型号,并对现有产品大加改进,由此创造了iMac,许多人眼中苹果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产品。这场纷争让苹果元气大伤,而当时苹果原本能对微软形成阻击之势。

  SCO对决Novell、IBM

  这是IT史上最知名的纷争之一。在CEO达尔·麦克布莱德(Darl McBride)带领下的软件厂商SCO起诉网络设备厂商Novell和IBM侵犯其专利权,包括Unix的关键组件及Unix的衍生开源产品。换言 之,SCO认为企业Linux系统归自己独家所有。

  幸运的是,SCO的诉求未获支持而失败,公司也陷于破产境地。同时,麦克布莱德和SCO也步入微软的行列,成为科技业最不受待见的形象之一。

  IBM对决监管机构

  PC业兴起之初,有句老话是“没人会因购买IBM电脑而遭解雇。”IBM成立的前二十年里在PC业处于领先地位。尽管纳粹德国使用IBM电脑协 助实施大屠杀,但美国最终加入二战时,IBM为美方做出应有贡献,并只获取不到1%的战争期间获得的收入,因此建立起受人景仰的声望。

  但IBM手里握有一些足以让PC业其它厂商裹足不前的专利。直到史无前例的汉威对史派瑞案,这起专利诉讼案意味着IBM失去了对PC产业的控制 权,其专利权纷纷失效,IBM及其代理商曾运用这些专利牢牢控制着PC市场。随后,PC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到五年时间内第一台个人电脑面市,其它一切 随之成为历史。

  业界人士总是认为,监管会妨碍创新。当某个行业被政府牢牢管辖,就没有哪家公司有意创新。然而,从IBM案中可以看出,政府的介入事实上也能促 进行业的创新。IBM当时是单一中央式电脑系统的坚实拥趸,对个人工作站毫无兴趣。即使多年后,PC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仍有人怀疑IBM是否愿意进入 利润较低的个人电脑市场。

  美国政府打破了IBM的独霸地位和专利权,让市场做好了准备迎接20世纪70、80年代PC业的兴起。同时也为IT界日后的反垄断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先例,如其它厂商对AT&T和微软的诉讼。

  Salesforce对决Seibel

  1999年Salesforce.com网站上线,主打产品是基于网络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工具。小公司可以按月订购这项服务,而不是一次 购买所有功能。CRM软件先驱Sieble对该做法嗤之以鼻,该公司的产品动辄耗资数万美元,其客户都是大企业,不会轻易更换产品。

  但Salesforce的软件即服务(SaaS)运营模式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成功,该公司不断赢得企业用户青睐,而Siebel的市场份额日渐 萎缩。Siebel既不足以撼动市场老大SAP软件公司的地位,又无法与灵活多变的Salesforce抗衡,最终被甲骨文收购。

  Commodore对决众多对手

  Commodore最初是电子计算器厂商,但在与德州仪器的竞争中落败而退出该市场。德州仪器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电子计算器,从而赢得大量市场份额。这促使Commodore决定进军个人电脑市场,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没落。

  Commodore最初推出的产品广受欢迎,其董事会因此意欲占领整个市场。当时Commodore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苹果和IBM 也进入个人电脑市场,该公司决定全面展开反击,与每家厂商展开竞争迫使新晋厂商退出市场,从而攫取大量利润。起初Commodore的削价策略有一定收 效,德州仪器退出了市场,电脑游戏厂商Atari也遭受重创导致整整一代程序员失业。电脑产业陷于首次衰退,而Commodore就是罪魁祸首。 Commodore付出极大代价获得了胜利,但该公司现在只是PC史上的一个回忆,很快就将被人们遗忘。

  英特尔对决非AMD

  英特尔是第一家现代化的芯片厂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芯片厂商,其年收入比一些小国家财政收入还要多。英特尔由仙童半导体的各利益方结盟成立, 而AMD也与仙童半导体不无关系,其成立之初与英特尔合作甚好。事实上,英特尔与IBM合作获得的成功应归功于其与AMD的竞争。因为有关机构要求IBM 同时拥有两家芯片供应商。

  然而,英特尔在1986年开始停止对AMD的支持,拒绝提供AMD所需的芯片设计。历经耗时八年的诉讼,英特尔被判决赔偿AMD的损失,但对 AMD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AMD如今也开始复仇,起诉英特尔向OEM合伙伙伴提供高额折扣,要求OEM厂商优先采用英特尔处理器。欧盟和美国的法庭 尚未做出判决,但多少都偏向于AMD这一方。

  不过,两家公司的竞争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目前英特尔在市场份额上领先于AMD,后者眼下正受财务状况的困扰。

  微软对决网景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日渐兴起。网景浏览器成为浏览器市场的王者。紧盯着这一市场的微软也想分一杯羹,利用Windows安装在几乎每台电脑上的优势,微软捆绑推出了免费的IE 浏览器,而网景浏览器当时是一款收费软件。

  用户因此纷纷采用IE 浏览器,网景浏览器日渐陨落,公司陷于破产境地,网景因此起诉微软。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监管机构发现微软利用其Windows系统的垄断性地位,将其它公司排挤出市场。

  尽管在这场著名的浏览器大战中失败了,但网景的诉讼迫使微软不得不在日后大幅改变其市场策略。而Mozilla基金会旗下脱胎于网景的火狐浏览器眼下正在日渐侵吞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

新浪科技编译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1:35:15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