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被困在了算法中
报道外卖员深受算法之苦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一时间舆论一边呼吁消费者对外卖员的延迟行为要抱有更多理解之同情,另一边又则要讨伐资本的冷漠,对劳动力极尽压榨,致使外卖员为了讨生计而不得不忍受着苛刻的规则。这种对消费者和平台“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我们当然都明白其实并非解决这一乱象问题的良策。
这一现象所牵涉的制度上、法律上以及商业决策考量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被简化为一种仅仅停留在情感维度上的同情或控诉,而更深入一点的人,则成了算法的讨伐者,因无论是消费者和平台,无不都是通过算法本身,对外卖员进行介入与评判。
说外卖员“被困在系统里”,其实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在算法时代,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又谁是可以真正“出离算法”呢无论你的身份时公司雇员,学生,还是仅仅是消费者,只要你拿起智能手机,你就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算法的影响。
Netflix最近出品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就对算法对我们的社交生活的影响,做了广泛的探讨。只不过纪录片中的采访对象,并不是普通的社交软件用户,而是那些曾经在社交媒体巨头中身居管理层职位的人士。他们曾经是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者,最终他们却并随着巨头一直走下去,而是选择中途退出,说觉醒也好,说无奈也罢,这些“第一线”的深谙用户心理的社交软件猎手们看到了算法对社交用户在潜移默化中到底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这种困境的首先是由“上瘾”引发出来的,我们时刻被手机APP弹出的一条又一条推送所打扰,酒店的打针信息,商品的优惠券推送,热门新闻……如果不关闭手机的推送消息,我们一天能接到上百条诸如此类的推送。即便是设计这个系统的管理者们,也很难利用意志力拒绝拿起手机。如果你对此还没有知觉的话,不妨注意一下每周手机弹窗(又是一条推送)推出的一周每日手机平均使用时长数据。看到数据的你,也许会惊觉时间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溜走的。
在片中对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采访中,该学者已经将如今社交软件所带来的全民成瘾困境,视为与毒品等同的现象。这种成瘾性背后,是社交巨头们一直努力研究人类心理后的成果实现,人类的生物学特质注定了人类渴望交流,沟通和繁殖,这是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机制形成的,而社交软件则用网络“优化了人类之间的关系”,它让我们上瘾的机制,恰恰来自于最古老的惯性。
这种成瘾又带来了什么隐患呢?
年轻人可能仅仅因为社交媒体账号下的一条嘲讽评论,就陷入了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抑郁的倾向,在片中引用的数据称,2011-2013年间,美国的青少年中的抑郁、焦虑和自杀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这段时期也正是社交软件数量疯狂增长的阶段。而除此之外,社交媒体的特性,注定使得那些带有明显煽动性的假新闻比真新闻呈现出更快的传播速度。例如,今年年初疫情初始期间,在各个国家的民间就呈现出针对疫情的各种阴谋论猜想。你很难真正去改变一个阴谋论爱好者的观念,因为很可能长久以来,它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一直都源于他自身,他看似通过网络接受了很多新鲜事物,然而实际上那只是强化和封闭了其自身的观念特质。
如今大多数人都清楚,算法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会一直推送你爱看的东西。某种程度上,这种算法局限了我们的视野,阻碍了我们的认知,因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足够的自觉认识到我们应该全面性地去了解一个事件的各个维度,各种立场,从而相对客观地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互联网上的“部落主义”正对所有的社交媒体用户造成一种慢性伤害,如果说我们对片中记录的如今存在于美国社会中普遍的舆论撕裂感知较少的话,那如今国内社交媒体上的愤怒应该足够能让我们感知到社交媒体时代下的撕裂的严重性,某一部电视剧中的角色,只因不符合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就连带参演的演员一同遭到了诋毁和辱骂——诸如此类的事情,上了多少次热门话题了?
我们也能看到,如今网络上出现的舆论争锋,基本上陷入了一方永远无法说服另一方的怪圈,部落主义在社交文化中大行其道的后果,就是造成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始终会有巨大的偏见。很明显,互联网巨头本身并不愿意改变这种投用户之所好的设计,因为这位互联网巨头们带来了足够的流量与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