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内卷成了麻花
这半年来,何同学一直在捣鼓3D打印机。智能办公桌、智能抛球器、遥控器外壳、分体式键盘……费时费力地整了不少花活儿。在数码区,大部分UP主都在做手机测评,执着于屏幕、内存、续航、快充、处理器等参数的比较。与他们相比,身为数码区“顶流”的何同学,更像一股“清流”。
作者 | 胡万程 编辑 | 向治霖
何同学近期视频
为什么要自己辛苦去做,而不“恰”现成的饭?
何同学坦言,“因为有趣的产品越来越少了。”即便是采访过库克的铁杆果粉,他也不得不承认iPhone 让人感到新奇甚至激动的新功能越来越少。
创新力不足、同质化严重、价高性能低,其他智能手机所面对的困局和iPhone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技术创新的停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上一次为智能手机的新技术欢呼是什么时候了。
折叠屏,爱不起
如果硬要说一个近年智能手机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折叠屏了。
折叠屏手机
自2019年三星和华为双双推出自家首款折叠屏手机后,“折叠屏”这一属性一跃成了高端旗舰机的天花板。万元以上的身价,让最大容量的iPhone 也望尘莫及。
国内的其他品牌,也生怕落伍一般地推出了自家的折叠屏手机。
小米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了MIXFold,OPPO在2021年的第四季度推出了FindN,荣耀在2022年1 月发布了荣耀MagicV,vivo在2022 年4月推出了XFold。至此,各家主流品牌完成了竞品上的战略平衡。
但要说折叠屏究竟有多让人惊艳,如果没有测评人王自如那般“Awesome”的演技,恐怕真的也就是——翻开它,嗯挺大的,折叠后再翻开,嗯褶子不明显。
仅此而已。
除了“可以折叠变大”之外,折叠屏似乎也就没有太多可以拿来说道的特点了。而与此同时,它的劣势却盖不住,重、不便携、铰链寿命有限等问题都让普通消费者难以产生购买欲。
我的身边有两位曾使用折叠屏的朋友。一位是电竞行业的解说员,喜欢酷炫的电子消费品,当时以4000元的溢价从黄牛手中买得一部HUAWEI MateX2。
还有一位是米粉,用了很久的小米6,这次一换机就来了笔大的,买到了号称“年轻人的第一台折叠屏”MIXFOLD。
但遗憾的是,两位最后都更换了。
解说员过了新鲜劲,发现Android生态还是用不惯,把手机当作礼物送给了父亲。
米粉在使用的一周内,就因为装兜里太重无理由退货了,最后换了台性价比更高的Redmi。
不过从数据来看,全球范围内的折叠屏手机销量,要比观感上的消极好一些。根据Omdia的《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型号市场追踪》,2021年末全球范围内的折叠屏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了1150万台。
在这当中,三星已经出货了超过1000万台,占据了折叠屏智能手机销量的88%。考虑到三星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微不足道的占比,国内感知不到这股潮流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星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lip发布
在三星的挤兑下,国内另一家做柔性屏幕、曾经估值高达500亿的独角兽企业柔宇,如今却面临着欠薪、停工、亏损的生死一线境地。
据南风窗记者了解,陷入困境的柔宇虽未大规模裁员,但从去年12月以来,近半年都未发工资了。
行业人士分析,有着“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自有技术的柔宇,并未和其它折叠屏手机品牌达成供应链合作,而是选择做自己的手机。这使得它缺乏市场订单,无法提升产量。
而柔宇手机本身也未能得到主流市场的认可,这是它难以在市场生存的主要原因。
还有one more thing吗?
虽然折叠屏的赛道热热闹闹,但那位最重量级的选手始终没有出现——苹果。
苹果不是没有折叠屏的技术积累,此前它曾被曝出拥有多项折叠屏技术专利。而且在过去四年,苹果向康宁投资4.5亿美元,致力于研发新技术,其中就包括可弯曲玻璃。
但苹果仍然没有拿出这套技术,这让人不禁猜想,究竟是苹果认为技术尚不成熟,推出还为时尚早呢,还是苹果做到中间就发现折叠屏压根不是智能手机的未来呢?
虽然苹果的真实想法尚不清楚,但从这几年iPhone的新品发布会来看,它的重心也是明显越来越集中于性能的介绍,譬如镜头性能如何好、芯片性能又提升了多少等等。
对比起它曾经数次引导智能手机走向的光辉岁月,反差非常强烈。
初代iPhone之所以能开启智能手机新时代,是因其用触控屏定义了智能手机直面屏幕。而iPhone4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产品的工业设计、操作体验、硬件配置都极大地刷新了当时工业技术的上限,视网膜显示屏、A4芯片、陀螺仪等技术创新,拓开了用户对智能机的想象。
经典的Iphone 4
但在此之后,iPhone的一年一迭代的创新步子,迈得似乎越来越小。
有人把创新乏力归结于两位CEO 的特质差异。“乔帮主”偏执而浪漫,往往会绞尽脑汁,费尽全力也要给人带来惊喜,以创意见长。
而库克就更像个优等生,善于掌控供应链,以极低的价格将更为强大的硬件装配到苹果的产品里,性能至上。
也有人认为,iPhone的日趋完美导致的“审美疲劳”是一件必然的事,就和菜刀发展了上千年也还是这个形状、汽车发展了上百年也没能有质的变化一样。
不同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现实中的变化确实是显著的。人们在购买iPhone时,现在更多图的不是“心动”,而是“心安”。
可以保证稳定、流畅,在社交场合拿出不丢份,已经完全足够。毕竟,智能手机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它没法让人变得更酷,做到体面,不被人暗中嘲讽一句“屌丝”,已不容易。
余承东当年嘲讽小米“屌丝”
要求一家商业公司长久保持惊艳是不现实的,即便乔布斯在世,也终有江郎才尽的时候,那种才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想要更惊艳的东西,或许可以把期待放在下一个挑战者身上。
但仍有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情不可忽视,如今的手机厂商都在讲究生态和闭环,他们把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打通,令用户尽可能凑齐“全家桶”形成闭环。而这种生态固化,可能正在扼杀着行业的新生力量,导致手机行业几乎不会再有黑马出现。
一个集齐苹果全家桶,或者家里都是小米生态链的人,是很难突然再接受另一个品牌的。
被卷着前进
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曾这样调侃过智能手机行业。
“手机行业已经不是红海,而是血海。每星期都要上头条,每个月都要放颗卫星。
CEO就算不是脱口秀九段也得抓紧业余时间练成说唱歌手,否则可能就丧失了群众关注度。”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各家手机企业仍然密集推出自己的新品,有人评价道:“新手机太多,人都不够用了。”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词条登上热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2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486.4万部,同比下降31.7%。
下降本身,既有市场饱和的原因,也有换机欲望低下的原因。
中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不是新鲜事儿,早已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如今更多是换机市场的激烈争夺。但和几年前不同的是,人们换手机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弱,更多的人成为了“手机钉子户”。
智能手机怎么了,它为什么不再令用户欣然买单?
可以追循的一个路径是,智能手机在步入“拼硬件”的歧途后、一条道走到黑。纵览近年来的手机圈,行业性创新已经明显乏力,手机厂商更多是在做元器件的代际更迭。
不仅如此,很多手机厂商也开始严重依赖供应商元器件的技术更迭来撑场面,而品牌自身则缺乏技术创新,造成产品体验停步不前。
高通骁龙芯片占据手机芯片主市场
屏幕上,弧面玻璃、曲面屏、无边框设计,对屏占比指标极限的追逐,几乎已经成主流机型的标配。内存与芯片也早已不是什么独家秘笈,在性价比因素已然失效的换机时代,芯片与性能仅仅是一个基础分,很难让一款新品杀出重围。
在这样的同质化竞争中,比的是什么?
那就是在来料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看谁做出最创新、最易用的产品。
如果我们把时光重新拉回到2018年,其实不难发现,主流厂商的旗舰手机在今时今日似乎各项技术仍然不算落伍。
而2018年后,即使有所谓的创新出现,从实用角度看,更多像是一种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存在,为了刺激销量而增加的卖点。从根本体验上看,其实并无重大提升和颠覆。
天花板已现,各大智能手机厂商“假装在创新”的努力却不能停,只能共同沉浸在一场关于创新的行为艺术中,折腾电池、折腾屏幕,在摄像头上拼命内卷。
不同手机品牌推出的新机型,长得越来越像,越来越缺乏明显的辨识度。有些仅仅是在颜色、镜头排列以及代言人上下下功夫。
智能手机同质化严重,遮住logo,你能分清图中的手机品牌吗?
按道理说,智能手机的服务,本是以云与终端的交互,提供给用户好的体验,而在未曾料到的移动互联网强大浪潮下,硬件参数这一单一的指标,成为最重要指标。
这是荒唐却又无奈的现实。
乐观点说,在当下创新胶着的行业大环境下,下一个率先突破固有思维、技术限制带来新改变的厂商,也会获得在这场角力中突围而出的优势。
不过,这样的黑马会何时到来呢?
热门评论
>>共有0条评论,显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