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第一股”两日暴跌65% 商汤科技为何遭遇 “大逃杀”?
在前一个交易日遭遇了股价“一日腰斩”之后,商汤科技(00020.HK)雪崩式的股价暴跌并没有停止。7月4日,商汤科技的股价继续大幅下挫,跌幅一度超过20%,最终收于2.54港元,跌幅为18.85%。而在前一个交易日(6月30日),商汤科技的股价已经一日大跌了46.77%,两个交易日股价就暴跌超过65%。
目前,商汤科技的总市值已经缩水至850亿港元附近,两日内其市值蒸发超过千亿港元。
解禁日投资者上演“大逃杀”
6月30日,商汤科技迎来了上市之后的首个解禁日,即上市前投资者、基石投资者股权会基本全部解禁,据公开信息,涉及的股份超过公司总股本的70%。
虽然6月30日一早,商汤科技就发布公告称,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首席科学家王晓刚,执行董事徐冰及若干管理层成员自愿承诺,将延长持有受限制的B类股份至2022年年12月29日,股份禁售期延长至12个月。
但这依然无法阻止股价的崩盘。6月30日,商汤科技股价大跌46.77%,报3.13港元/股。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当日商汤科技的成交规模为61.98亿港元,较上一交易日的1.58亿港元的成交量,扩大三十余倍,这无疑意味着资本,尤其是解禁的投资者们正在上演着“大逃杀”。
商汤科技于2021年12月30日“压线”完成IPO,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可能是迫于与投资方残酷的对赌协议。如果没有在约定时间前完成IPO,公司要赎回股份,赎回价格为发行价加上每年的复利以及尚未支付的股息。
但商汤科技当时的发行价是3.85港元/股,而股价最高曾经上探到9.7港元,可如今其股价在2.5港元附近。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其实,作为明星创业公司,商汤科技的股东名单堪称豪华。商汤科技的基石投资人有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国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汽香港、上海徐汇资本、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希玛眼科、泰州文旅等。而软银资本、阿里、春华资本、银湖资本、IDG、国调基金、鼎晖等也持有商汤科技的股份。
但散户似乎从一开始就对商汤科技并不感冒。商汤科技在上市前的认购阶段,散户的申购倍数还不到3倍,热情并不高,尤其是对比近年来登陆港股的新经济公司,算是比较惨淡的。
2021年亏损额是营收的3.6倍,“烧钱换市场”走不通了?
资本的逃离和股价的暴跌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亏损,而且是连续的巨额亏损。
实际上,对于商汤科技这家明星独角兽公司,市场和舆论一直有比较分化的两种观点。一方面,AI赛道无疑是被各方都看好的“风口”领域。作为其中的代表性公司,甚至被称为“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最受资本追捧的AI创业公司)之首,商汤科技自然是颇具典型意义的公司。尤其是作为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AI第一股”,商汤科技更是被市场视为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存在。一个热门赛道中跑在最前面的公司,资本的追捧是自然的。
但另一方面,整个AI行业都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不赚钱,而且特别烧钱,这一点也在商汤科技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根据商汤科技发布的上市后的首份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4.46亿元,同比增长36.4%。但2021年公司的总亏损额达到了171.4亿元,亏损额是营收的3.6倍,这显然让投资者很难接受。一位投资者在评论区调侃:“一家公司花掉171亿元只‘买’回来47亿元的营收,这还确实挺有技术含量的。”
而且商汤科技的亏损已经延续了四年,在商汤科技的招股书中透露,2018年至2021年,公司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分别为亏损34.28亿元、49.63亿元、121.58亿元、171.40亿元,合计亏损376.89亿元。
资本或许是有耐心的,但最根本还是逐利的。商汤科技所面临的资本“大逃杀”,恐怕不是一家AI公司的困局,而是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影响整个行业融资能力和估值水平的转折点。
据记者了解,现在AI赛道的公司想要得到融资和高估值已经不容易了,因为大多数投资人已经不再相信“烧钱换市场、博士多就是技术高、技术高就能盈利……”的逻辑。
AI很热,但为什么就是“不赚钱”?
“像商汤这样独立AI算法公司,要实现盈利至少需要两个最基础性的条件:一是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商业变现;二是算法等技术实力确实过硬,能够实现人无我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云计算厂商高层张安(化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内很多AI公司都是这家厂商的客户。
虽然商汤科技在上市招股书中“自我介绍”为:“一家赋能百业,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是契合了这两个盈利条件的,但理想和现实显然是有差距。
张安分析说,首先“千行百业都需要AI”这个预判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现在能够拥有比较成熟商业变现的行业场景还非常少,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行业。
“但大中型互联网公司几乎都自己做AI业务,毕竟这涉及到公司的业务核心,而且很可能是核心竞争力,一般只有比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算法业务才会选择外包第三方。而政务、金融、汽车、制造、医疗等领域AI应用的前景不错,但目前还远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现实需求,而且一旦需求爆发,这些公司也很大概率会选择自己做,逻辑和互联网公司类似。”张安说。
所以,张安认为,AI到底赚不赚钱要分两个层面看,一是第三方独立的AI公司赚不赚钱;二是AI业务赚不赚钱。“如果把互联网公司的AI业务单独拿出来,体量不知道要比‘AI四小龙’大多少倍,而且肯定也会是盈利的。”张安说。
所以,独立AI公司能不能盈利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技术壁垒,让客户“不用你不行”。“但坦率地说,这些所谓的‘AI四小龙’,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条件。”张安说。
张安认为,有一个数据其实可以侧面反映出一家AI公司的真实技术实力,那就是人员的薪酬成本。算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好的人才一定是贵的,但包括商汤科技等在内‘AI四小龙’的薪酬水平,其实在行业里并不算高。
根据商汤科技的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科技共有5000余名员工,其中,包括40名教授和250名博士,2021年上半年员工薪酬共计24.93亿元。据此计算,商汤科技的平均薪酬开支只有56万元,而去除股份支付后的人均薪酬更是只有39万元。
而且这只是平均数字。招股书中还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六个月,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的薪酬总计为5.12亿元,首席科学家王晓刚的薪酬总计3.75亿元,执行董事徐冰的薪酬总计为3.05亿元,三位高管合计薪资高达11.92亿元,在所有员工总薪酬中占比约为48%。
但公司财报中披露的薪酬成本和员工实际到手的月薪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因为公司的薪酬成本除了员工的广义税前工资,还包括住房补贴、免费班车、节日礼物、免费食堂、团建费用、培训费用……
记者也咨询了一位资深财务总监,她表示,以一个到手月薪为10000元的员工为例,公司实际为其支付的薪酬成本,至少也要在13000元左右。而根据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行业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行业热门岗位中,架构师的薪资最高,平均月薪能够达到40870元;驱动开发为30750元;算法工程师为28775元。
张安介绍,AI行业是一条产业链,其中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也有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环节,“甘蔗也不是哪一节都甜的,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只要做AI公司就是高科技、高回报。”他说。
但张安还是非常看好AI产业的未来前景,只不过今天的明星公司,究竟最后是成为“先驱”还是“先烈”,答案难测,但这个领域一定会有伟大公司出现。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安为化名)
热门评论
>>共有0条评论,显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