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志铭研究揭示中世纪的中国领先1300年的现代社会学趋势

摘要:

从 7 世纪到 10 世纪的中国墓志铭中获得的人口信息反映了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在美国观察到的社会学趋势。在研究现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流动性时,学者们通常会利用《世界经济论坛》或美国《综合社会调查》等来源的信息。然而,探索前几个世纪的类似趋势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从这些时期获取相关统计数据要困难得多。

不过,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小组现在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唐代墓志铭来研究中世纪中国(公元 618-907 年)的职业晋升情况。这些墓志铭包含了死者父亲和祖父的祖系、姓名、官职(如户部侍郎、大理寺卿、殿中侍御史等),以及死者的职业经历和教育文凭--这些都是衡量跨代社会流动性的样本数据点。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分析表明,这一时期的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催化剂。

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文芳琪说:"包括唐代在内的中国中世纪书写的墓志铭往往以风格化的散文和诗歌高度详细地描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其中包含了每个死者的祖籍、家庭背景和职业历史等细化信息。"

纽约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 Erik H. Wang 补充说:"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流动性调查的内容。"

The Rubbing of a Tomb Epitaph of a Deceased Elite in the Tang Dynasty

唐代一位已故精英(杜忠良)墓志铭的拓片。红色 = 姓氏和绰号;蓝色 = 祖父和父亲的全名和官职;黄色 = 已故精英的仕途轨迹;绿色 = 死亡年龄和死亡时间。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Wang 研究历史政治经济学,而文则研究当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性。在认识到这些墓志铭蕴含着高水平的数据质量后,他们意识到这些文物是融合他们学术兴趣的容器。后来,他们邀请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迈克尔-豪特(Michael Hout)加入这个项目,豪特是温家宝的论文导师,也是研究社会分层和流动性的著名学者。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出身、教育和成人成就之间的关系模式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模式有些相似。研究人员从 3640 块男性墓志铭以及可靠的历史资料(如王朝记录和第三方编纂的家谱)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 1300 年前中国中世纪贵族政治的衰落和精英政治的兴起。

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一发展的具体原因:死者是否通过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目的是选拔公务员。他们发现,科举考试一直沿用到 20 世纪初,它是社会流动的催化剂--就像美国至少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一样。

作者写道:"在大约公元 650 年之后,通过科举考试对官僚体系中的事业成功的影响越来越小,而通过科举考试的影响却越来越大。此外,通过竞争性考试甚至可能会使后来的成功机会均等,因为父亲的地位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男子官职高低的一个因素。

"教育是我们理解代际流动的核心。"许多人认为这是 20 世纪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世纪前的数据中看到,有一些现象将出身、教育和职业联系在一起,与当代的模式非常相似。

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