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木卫二的NASA"欧罗巴快船"航天器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 准备实施发射任务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南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组装完毕的"欧罗巴快船"号航天器已抵达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准备执行探索木星卫星欧罗巴(木卫二)的任务。它将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研究这颗卫星的表面、海洋和大气层。
5月23日,在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NASA发射和着陆设施,技术人员从一架美国空军C-17 Globemaster III运输机上卸下NASA最大的行星任务航天器"欧罗巴快船号"。图片来源:NASA/Isaac Watson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欧罗巴快船号"(Europa Clipper)航天器于5月23日星期四抵达佛罗里达州。该飞船由位于南加州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组装,搭乘一架美国空军C-17 Globemaster III飞机降落在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和着陆设施上。
这项任务的目的是通过进行大约50次近距离飞越,收集有关月球表面、内部和空间环境的详细测量数据,有些飞越距离木卫二表面低至16英里(25公里)。
5月23日,一架美国空军C-17 Globemaster III运输机搭载着NASA最大的行星任务航天器"欧罗巴快船"抵达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和着陆设施。图片来源:NASA/Isaac Watson
任务管理和准备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服务计划"欧罗巴快帆"号任务经理阿曼多-皮洛托(Armando Piloto)说:"我在'欧罗巴快帆'号任务中的工作是确保团队满足所有地面和飞行要求,将航天器送入合适的轨道,开始前往木星的漫长旅程。航天器已在佛罗里达州进行处理,团队对此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将欧罗巴快船号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重型(Falcon Heavy)全消耗性火箭配对使用,以确保它能提供探索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目的地所需的性能。"
肯尼迪的工作人员花了几个小时卸载"欧罗巴快船"号,然后将其转移到有效载荷危险维修设施,在那里他们将处理航天器并进行最后的检查,作为发射前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美国宇航局欧罗巴号"快船"航天器的艺术家效果图。资料来源:NASA/JPL-Caltech
太阳能电池阵和仪器
欧罗巴快船"号与飞船上的两个五块太阳能电池板阵列一起,于今年三月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每个太阳能电池板长 46.5 英尺(14.2 米),将收集足够的阳光,为前往木星卫星的飞船提供动力。技术人员将在发射前把电池阵安装到飞船上。
该航天器的设计目的是抵御来自木星的辐射冲击,并收集调查木卫二表面、内部和空间环境所需的测量数据。
欧罗巴快船号有九台专用科学仪器,包括照相机、光谱仪、磁力计和冰穿透雷达。这些仪器将研究欧罗巴的冰壳、冰壳下的海洋、月球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和表面地质,并深入了解月球的潜在宜居性。该航天器还将携带一个热能仪器,以确定温度较高的冰的位置和任何可能的水蒸气喷发。有力的证据表明,木卫二地壳下的海洋体积是地球上所有海洋体积总和的两倍。
5月23日,NASA最大的行星任务航天器"欧罗巴快船"抵达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有效载荷危险维修设施。图片来源:NASA/Isaac Watson
"欧罗巴快船"飞行任务表明,美国航天局致力于探索太阳系和寻找地球以外的宜居性。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木星卫星系统,并将有助于为今后研究欧罗巴和其他潜在宜居世界的潜在任务铺平道路。
欧罗巴快船号预计将于2030年4月抵达木星系统,沿途将完成一些里程碑式的任务,包括在2025年2月飞越火星,这将有助于通过火星-地球引力辅助轨道将航天器推向木星的卫星。
JPL的"欧罗巴快船"项目经理乔丹-埃文斯(Jordan Evans)说:"在我们合作伙伴的帮助下,JPL对飞船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工作。但是,我们已经有欧罗巴快船号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肯尼迪迎接这批珍贵的货物,并准备完成最后的组装和测试,为发射做好准备"。
最后准备工作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肯尼迪发射场 39A 发射一枚"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时间为 2024 年 10 月 10 日。测试和最后准备工作完成后,航天器将被封装在有效载荷保护整流罩中,并被移至发射场的 SpaceX 机库。
由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Caltech)管理,JPL与位于马里兰州劳雷尔的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APL)合作,为位于华盛顿的NASA科学任务局领导欧罗巴快船任务的开发工作。主航天器主体由 APL 与 JPL 和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 NASA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合作设计。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行星任务项目办公室负责欧罗巴快船任务的项目管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发射服务计划设在肯尼迪,负责管理"欧罗巴快船"航天器的发射服务。
编译来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