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 砗磲面临灭绝危机
砗磲因其充满活力的斗篷状外壳、波浪形外壳和非凡的体型而闻名于世,根据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位生物学家及其同事最近进行的一项评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巨蛤的数量减少了80%,濒临灭绝。 鉴于砗磲在热带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保护主义者正在推动法律保护,以防止其灭绝。
砗磲(Tridacna gigas)濒临灭绝,其数量在上个世纪减少了 80% 以上,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 图片来源:Ruiqi Li/CU Boulder
这项由科罗拉多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后研究员李瑞琦领导的评估促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今天将这种动物的保护状态从"易危"更新为"极度濒危",这是物种在野外灭绝前的最高级别。 它还调整了其他11个相关物种的状态,这些物种都属于被称为砗磲的动物群。
许多砗磲物种都有五颜六色的外壳。 图片来源:Ruin Li/CU Boulder
李说,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是危及这些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威胁。
"李说:"除了珊瑚礁,这些蛤蜊还为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它们也是浅海水域重要的营养物质生产者,而浅海水域通常缺乏食物。 如果砗磲灭绝,将对热带海洋的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这一消息之际,来自175个国家的代表正在哥伦比亚参加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 各国正在讨论如何阻止所谓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 6600 万年前的第五次大灭绝消灭了恐龙。 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本月估计,自 1970 年以来,全球海洋野生动物减少了 56%。
Tridacna gigas(大砗磲)是砗磲中最著名的品种。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双壳软体动物,是一类具有两部分外壳的无脊椎动物。 它可以长到 4.5 英尺长,体重超过 700 磅。 这些巨蛤生活在热带印度-太平洋的浅水区,靠近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斐济海岸。
科学家还不清楚巨蛤是如何长到这么大的。 与珊瑚相似,这些巨大的蛤蜊与体内的藻类也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大砗磲为藻类提供庇护,而藻类则产生额外的营养物质,帮助喂养蛤蜊。
科学家上一次对巨蚌的数量进行评估是在 1996 年,当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该物种列为"易危"物种,该名录是评估野生动物灭绝风险的全球参考标准。 由于缺乏研究,之前的红色名录也没有包括许多其他砗磲物种。
"这是保护界的一个重大问题。人们,甚至科学家,往往更关注哺乳动物和鸟类,因为它们体型庞大、可爱且熟悉。因此,这些动物很有可能出现在濒危物种名单上。但海洋无脊椎动物却常常被忽视。"李说。
马来西亚鱼市出售的大砗磲肉。图片来源:李瑞琪/CU Boulder
与德国森肯贝格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李和他的合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林新美从以前的研究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中收集了所有12个砗磲物种的数据,以进行重新评估。
研究小组发现,在许多曾经出现过砗磲的地区,如台湾附近已经局部灭绝,其总体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减少了84%。
除了更新大砗磲的地位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还提升了其他砗磲物种的地位,其中包括Tridacna mbalavuana,即魔鬼砗磲,从"易危"升至"濒危",以及Hippopus hippopus,即砗蚝,从"最不关注"升至"易危"。
许多砗磲物种都有美丽的外壳,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蛤,其壳幔的颜色也千差万别,有的呈碧绿色,带有黄色斑点,有的呈翠绿色,带有黑色斑点。 有些像墨水流淌在天蓝色的河流中。
在世界许多地方,渔民捕捞砗磲作为食物或装饰品。
气候变化也对砗磲构成了重大威胁。 当海水温度过高时,砗磲会排出生活在其组织中的藻类,这与珊瑚漂白时发生的情况类似。 没有藻类,砗磲就会饿死。
红色名录更新版还将一些最近发现的物种列入"数据不足"类别。 李说,增加这些物种可以为今后的研究铺平道路,因为它们突出了哪些物种是缺失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和软体动物,占世界动物总生物多样性的95%以上,但人们对它们的关注还不够。 现在仍有很多未被发现或未被描述的物种存在。"
虽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但保护砗磲的努力却在不断加强。 今年七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议将包括千岛砗磲在内的 10 个砗磲物种列入《濒危物种法》。 如果获得批准,这些砗磲将在美国受到法律保护,禁止捕捞和交易野生个体。 李已经向海洋大气局提交了他的评估报告,以支持这一努力。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我正在努力将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变化,但做这项工作的生物学家还不够多。 我希望鼓励更多的生物学家投入到种群评估和保护工作中。"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