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成BAT生死符,不接入就出局?

摘要:

DeepSeek浪潮下,阿里、腾讯、百度等纷纷“臣服”争相接入,只有字节还在观望……科技大厂的AI战略转变背后,谁将成为下一个出局者?在自家云平台完成部署DeepSeek后,一众科技大厂又有了更为深入的新动作。

先是阿里旗下的办公软件钉钉全面接入DeepSeek系列模型,随后微信搜一搜灰度测试接入DeepSeek R1满血版模型,百度搜索也官宣将全面接入DeepSeek,并且24小时内便全量上线。


除了阿里外,腾讯和百度均将DeepSeek带到了自家最核心、流量最大的超级APP中,但百度引起的争议显然更大,其中除了对其如此迅速“缴枪”表示不理解外,更是对百度此前投入百亿All in AI的质疑。

其实选择在自家主力APP中接入第三方大模型服务,是国内大厂的一次战略转变,也是一次对企业未来的押注。DeepSeek在行业中产生了一种化学反应,促使各玩家将点转向如何利用先进模型来赋能自家业务场景。

从流量层面而言,DeepSeek就是当下最大的流量密码,从业务层面而言,DeepSeek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方面也具备巨大潜力。

微信和百度搜索的率先接入,无疑会将压力给到还未有主力APP接入的阿里系和字节系产品,但对于马化腾和李彦宏来说,拥抱DeepSeek也会带来新的考验。

互联网巨头竞逐

在互联网巨头中,腾讯拥抱DeepSeek的动作最为果断坚决。在微信最近的一次灰度测试中,上线了基于DeepSeek-R1的“AI搜索”功能,要知道此前腾讯自家的大模型都没有如此待遇。


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往的大模型产品,不能给到微信用户像DeepSeek-R1这样的搜索体验的大幅升级。简单来说,对于在产品功能更新方面一向小心谨慎的微信来说,这种高调的操作,展现出了其积极拥抱优质AI的策略。

作为一家具备极强产品基因的企业,腾讯坚持了应用体验优先的准则,在足够优秀的大模型体验出现之前,没有轻易投下自己手中的筹码。

不止是火速接入微信,腾讯的果断还在于,其是目前唯一一个在自家大模型产品中直接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互联网大厂。并且截至目前,腾讯地图、QQ音乐、腾讯文档等产品均已快速接入DeepSeek。


▲图/腾讯文档的AI文档助手

腾讯施压之下,百度搜索跟进接入DeepSeek被看作是积极求变的信号。

其实在百度搜索宣布接入DeepSeek之前,百度就改变了大模型发展路线,先是宣布文心一言将全部免费使用,后来直接一改闭源策略,开始拥抱开源路线,称未来几个月内推出的文心大模型4.5系列,将走向开源。

而百度搜索接入DeepSeek一方面是应对微信搜一搜AI化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为快速稳住搜索的基本盘,保证集团整体业务稳定。另外为了应对B端开发者流失的压力,与百度搜索接入DeepSeek同时宣布的,还有文心智能体平台将全面接入DeepSeek的消息,而在这之前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也已上线DeepSeek模型。

显然,在对文心一言的执念和缓解用户流失压力的抉择中,李彦宏选择了后者。


与腾讯和百度果断的将先进大模型上线业务侧产品不同,字节在是否接入DeepSeek的问题上给到了更为保守的答案。

截至目前,字节系产品中,抛开云平台火山引擎不谈,字节系业务侧产品中,仅有飞书官宣上线了DeepSeek系列模型,且在实际操作后发现,其入口也极为隐藏,需要用户新建多维表格-添加列-搜索字段捷径后,才能找到DeepSeek R1的使用入口。

最“保守”一定程度上也是“自信”的表现,毕竟在DeepSeek之前,豆包才是那个断层式领先的AI大模型,字节或许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说相信自家研发人员在有限时间内,能让自研模型达到甚至超越DeepSeek的水平。

DeepSeek的开源生态大大加速了AI场景落地进程,而面对DeepSeek异军突起带来的用户“涌现”,曾经在大模型探索道路上“故步自封的”互联网大厂,也不得不顺应趋势,做出改变。

改变互联网格局

大厂争先恐后接入DeepSeek,不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技术趋势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变化,也是想在AI这场持久战中建立阶段性优势。

例如在云服务市场,DeepSeek带来的热度和低成本优势,成为打破市场价格战和吸引中小客户的突破口,谁能更快接入DeepSeek,就便能巩固现有市场,并且争取到那些为成本发愁的新客户。

当然,这场“硬仗”的重点还是在于应用场景上。

马化腾曾表示,“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而且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目前(我们)还在做一些思考。我感觉现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觉是为了提振股价,我们一贯不是这种风格。”

显然,这个过程中,是否有自研大模型或者说是否依赖第三方大模型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现有的核心场景进行AI化。

AI搜索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

在前两年大模型火热之后,搜索便成为所有AI玩家率先抢占的高地。但好在,这些AI搜索产品给出的答案不够准确,内容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它们始终难以撼动Google和百度搜索地位。


不过DeepSeek打破了AI搜索既有平衡,将用户体验向前推进一大步,并且腾讯毫不犹豫地打出了微信AI搜索的底牌,促使百度也跟进接入DeepSeek,引发了行业的轰动效应。

两大巨头的两款国民级APP同时拥抱DeepSeek,是一场搜索入口的保卫战,也意味着AI搜索时代的真正到来。这一变革将深刻改变用户的搜索方式,也将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产生广泛影响。

无论是拥有巨量用户的腾讯还是深耕搜索的百度,一旦利用DeepSeek补足自身AI产品在深度推理等能力上的短板,便能帮助其APP获得更广泛的用户,从而抢先成为最具有想象力空间的AI超级应用。

其实微信和百度搜索只是具有代表性的超级APP和DeepSeek的组合,不止在搜索领域,未来短视频平台、图文平台、社交平台等等,这些拥有巨量流量的地方,都是AI改造的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用谁家大模型、借助怎样的AI技术,都不再是各家企业乃至用户们关注的重点,一个好用的大模型不会再是赚钱的手段,而成了留住用户的必要条件。各个大厂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只有一个,如何将更出色的AI大模型落地到自家产品。

3AI生态下最优解

过去两年中,大模型给传统应用带来的体验升级,让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一种观点,所有应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从微信到百度搜索,超级APP加上DeepSeek这样先进技术的组合,也向外界展示着未来产品生态的可能性,即AI可能更有利于现有应用厂商,尤其是头部应用厂商。

腾讯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通过让微信搜一搜、腾讯元宝、腾讯地图、QQ音乐、腾讯文档等产品快速接入DeepSeek,一举扭转了外界对其在大模型领域动作迟缓、战略不够清晰的判断,从一个大模型研发的跟随者成为了一个拥有后发优势的重要玩家。

也印证了此前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所说,在现有应用基础上,融入AI能力,是当下AI落地更实际的选择。未来,甚至不排除由DeepSeek输出技术,由科技大厂输出应用和场景的新模式出现。

的确,业务范围更广的大厂可以借助更出色的开源模型,完成更快的私有化部署,弥补自身的技术短板、提升产品体验、尝试功能创新。例如微信和百度通过接入DeepSeek,在其原有的搜索功能之上,新增了深度分析能力,用有限的成本拔高产品价值,实现“四两拨千斤”式的产品升级。


不过率先接入,也并非占据领先身位。例如搜索领域,从传统搜索进入AI搜索时代后,竞争既需要模型的处理能力、也需要优质的内容供给。当大家都向优质大模型抛出橄榄枝后,理论上中长期各家的搜索处理能力拉平,赛点便来到内容供给储备以及生态丰富度上。

毋庸置疑,相比创业公司重构新的场景,大模型无疑更加利好行业中的头部玩家。对于具有丰富业务生态的大厂来说,以及已经拥有使用场景的玩家,很容易就能为自己的产品加上AI的功能,而这也能快速提高业务协同效率、创造差异化优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接入潮”背后可能会存在技术同质化的问题。当相同行业、相同市场推出相似产品或服务时,用户侧难免会出现“用谁家都一样”的心态。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么比同行更快,要么结合自身优势实行定制化、差异化的用户留存策略。而这个过程拼的便是企业在产品、在服务上的能力。

在这场由DeepSeek引发的AI变革中,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调整战略,试图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场变革并非只是技术的简单应用,更是对企业战略眼光、执行水平、产品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只是站在技术涌现的十字路口,无论大厂如何做选择,都值得我们给予更多耐心。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