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二号的小目标:让科学家蒙圈的最奇特彗星311P
除了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天问二号探测器还会伴飞、探测主带彗星311P。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探测器穿越3.2亿公里的深空、飞行7年之久去探寻?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数百万颗岩石天体正在默默地环绕太阳运行,311P就是其中的“异类”。
它既像小行星般沿固定轨道行进,又像彗星一样喷发尘埃。
2013年,美国Pan-STARRS望远镜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内发现了一颗身后拖着多条尘埃尾、外观和彗星十分相似的小天体,这在干燥的小行星带中极为罕见。
进一步细致观测证实,它不仅拥有小行星的稳定轨道,还持续释放尘埃,最终被归类为主带彗星,命名为311P(也叫311P/Pan-STARRS),成为人类确认的第七颗主带彗星,也是迄今为止形态最奇特的一颗。
311P位于小行星带内侧,距太阳约3.15亿公里,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约有1.3亿公里,平均轨道速度17.9千米每秒,轨道周期3.238地球年。
2013年的观测显示,311P尘埃喷发至少持续了五个月,每次喷发如同喷泉涌出,将上万吨尘埃送入宇宙,在太阳风吹拂下,逐渐展开成六条螺旋状尾迹。
2013年7月10日拍摄的旋转不稳定活动的主带彗星311P/Pan-STARRS的活动图像,共有六条彗尾
传统理论认为,彗星一般来自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或奥尔特星云,储存着大量的冰。当它们靠近太阳时,内部冰物质受热蒸发,可以形成壮丽的彗尾。
但是,311P却定居在小行星带,这里过于靠近太阳,阳光辐射强,过于干燥炎热,被普遍认为难以保留水冰等挥发性物质。
311P的出现,打破了天文学家的固有认知,给人类抛出了数个未解之谜:
尘埃中是否含有水分子?它的喷发能量从何而来?六尾结构如何维持稳定?这类富含水冰的天体是否普遍存在?如果小行星带中真的存在水冰,地球海洋的起源是否需要重新审视?
到时候,天问二号探测器得每一次数据回传,或许都将重构人类对太阳系演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