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首次清晰观测到大质量恒星吸积过程

摘要:

借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射电天文台(NSF NRAO)的甚大天线阵(VLA),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一颗正在形成的大质量恒星周围气体的剧烈吸积过程,这一关键机制推动了恒星的快速生长。

这项研究聚焦于距离地球约2300光年的仙王座A恒星形成区中的原恒星HW2,揭示了其吸积盘的结构与动力学特征。这项研究由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INAF)、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及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ICE-CSIC)合作完成,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

研究团队通过追踪氨分子(NH₃)的运动,发现距离恒星200至70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5亿公里)处存在一个高温高密度气体环,属于吸积盘的一部分。观测显示,气体以每年两千分之一太阳质量的速率向恒星坍缩,同时保持旋转运动。这一吸积率是大质量原恒星中的最高记录之一,证实了吸积盘在恒星质量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团队还将数据与恒星形成的高级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气体坍缩速度接近自由落体,而旋转速度低于理论预期,符合引力与离心力平衡的模型。此外,吸积盘的不规则结构暗示了外部气流的补充,这类“流吸”结构可能是维持大质量恒星持续生长的关键。

该研究终结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证明吸积盘机制足以支撑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早前,借助VLA和史密森天体物理台的亚毫米波阵列(SMA),科学家曾推测HW2存在吸积盘,而新观测以确凿证据验证了这一假设。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