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沉默 是我们这代人最无声的告别
你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不是那种工作相关的转发,不是层层标签的“分组可见”,不是图一乐的节日打卡,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你”,分享自己的生活、情绪、观点,哪怕是一张早餐图。
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更新频率也许已经以月计,甚至年计。仿佛只有年终总结、旅行打卡、人生大事、重要节日值得一圈,除此之外,日常内容逐渐消失了。
这不能简单归因于“懒到只想已阅”,也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人民共通的“社交冷感”现象:人们在主动逃离公共社交,从公之于众的“广场”上,躲回到更私密的群聊、私聊甚至“仅自己可见”的心里。
正如《纽约客》近期一篇长文《Are You Experiencing Posting Ennui?》所写:“我们好像已经无法想象,曾经为什么吃个早餐也要发个圈儿。”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发帖倦怠”(posting ennui)的时代。
01 发什么,都不对劲
十年前的微博、朋友圈、Instagram,是“看什么都值得发”的年代。
三明治咖啡早餐、地铁自拍、书页一角、午后家居、emo 金句……这些内容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格:Ins 风。
在那个智能手机和 4G 网络串联起的时代里,生活的一切仿佛都值得展示。
这画风起码得有 10 年了|图源:Instagram
而 2025 年,我们却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任何东西都可以发,但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发。
《纽约客》的作者 Kyle Chayka 观察到,普通人不再轻易将生活碎片分享在平台上。“做这件事不再那么自然,甚至让人怀疑我们曾经为何觉得它自然。”文中写道。
“现在发个自拍我都会犹豫,觉得是不是太轻浮了。”华盛顿一位酒吧服务员告诉记者。
她在 Instagram 上发了几张自拍,又在数小时后选择删除。“当全世界都在经历悲剧的时候,我担心我看起来不合时宜。”
这不是孤例,而是 Z 时代人的共识:比起被看见,更不想让别人误解。
比如文中出生于 2008 年的 17 岁少年 Tarik,他表示自己从未体验过所谓的“社交媒体黄金时代”。在他看来,即便是私人账号,也需要“看起来很松弛”。
“我根本无法想象就发一张早餐照。”他总结了一套“朋友圈六宫格模版”:一张自拍,一张合影,一张美食照,再加几张自然风光或独特爱好,“最好是没刷到别人也发过的那种。”Tarik 补充道。
发动态前,大家开始设想“这张图会不会太做作”、“会不会显得我很无趣”、“发了又没人看没人赞,有什么意义”……这种内耗顶替了展示的欲望,让人选择了“返回”而非“发布”。
而且发了可能也没人看,甚至之前有个热门标题就叫“算了你肯定觉得没意思”。
真把动态发出去后,可能还会经历一轮“内耗”,《纽约客》的文章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心理词汇:vulnerability hangover,用来形容在公开表达脆弱之后,感到羞耻、后悔、焦虑或暴露感的反应。
这个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语境中,尤其与“发帖后懊悔”、“删掉限时动态”、“不想让别人看到太真实的自己”等行为相关。
就像刚发完朋友圈,发现没什么人点赞评论后,就想删掉。
人们已经学会了把生活中的脆弱和情绪,藏起来、缩小化、去情绪化,于是朋友圈人均花好月圆,岁月静好。
点赞量、转发数、评论数是反馈,配图的审美、发布写的文案、生活的精彩程度还塑造了自己的“数字人设”。
所以发得不够好,不如不发;被误解,不如沉默;迎合算法,不如只消费不创造。
02 算法与观看
就如同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被看到也是表达者的动力。
在《纽约客》的采访中,有不少人提到,他们愿意发动态也是觉得“朋友会看到”。但随着算法推荐机制的出现,很多平台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内容。相反,热门内容、商业账号、带货信息,才有可能出现在首页。
曾经的社交媒体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舞台,允许普通人分享生活,如今却像与算法的对赌,发个帖不带点儿 #Hashtag#,跟仅自己可见没区别了。
生怕别人看不到,没文案也要把话题都加上|图源:小红书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不用社交媒体。相反,很多人每天都会花许多时间去浏览、参与、分享内容。
平台的设计、舆论的敏感、内容的对比,怕“被审视”也怕“没人看”的焦虑,让“我在看,只是不语。”成了这个时代社交媒体的主旋律。
同时,还有一批年轻人在实践“数字极简主义”,不仅不发,还少看、少评、少点赞,甚至关闭通知、卸载通知,以恢复注意力、缓解焦虑,给自己进行一个“数字排毒”。
近五年来都很流行的“数字健康”|图源:Google
据皮尤研究中心 2023 年的一项报告,约有 64% 的 18-29 岁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过去一年中“主动删除或暂停使用某个社交平台”。
在中国,朋友圈是最先“沉默”的社交平台。
核心原因还是微信太泛用了,早已变得“公私不分”。你发一个自拍,把相貌暴露给了“网友”;发一段深夜 emo,起早就会收到亲戚们的问候;就时事发表一个观点,可能会被持相反意见的好友默默拉黑;发一个下班后的精彩生活,隔天领导就问你工作是不是不饱和。
而且这些人还都是你的“好友”而非“网友”,在这种氛围下,轻易表达观点与情绪都可能成为“自找麻烦”。
正因如此,朋友圈逐渐失去了“生活区”的定位,被转移到了“更不怕自我暴露”的平台:QQ 空间、小红书、同好群聊。
尤其是引领了“发疯文学”的 Z 世代,更倾向于用多账号、分区社交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份边界。
所以分享欲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如果说 2010 年代是“发给所有人”的年代,那么 2020 年代,也许是“发给几个人”的年代。
群聊、分组可见、好友可见、互关可见、非关注者不允许评论……这些功把“小区广场”变为了“我家的客厅”,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私域”,能在一个地方做真实的自己,在另一个地方经营可见的自己。
人们并没有停止表达,只是更审慎地选择表达的场域与对象。
03 谁还在表达?
我们如今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什么?
滤镜精修的网红美照、剪辑精巧且生活充实丰富的 Vlog、国际和社会新闻里的战争、对立、恶性事件、借社会焦虑“钓流量起号”的话题、生活窍门和技巧、包裹在日常里的“广告”……在内容无限内卷的时代,要么养眼、要么有用、要么有情绪、要么能变现。
算法引导下的自媒体时代,真的刷不出来“活人”|图源:小红书
在 AI 兴起后,产生了一个术语叫“Google Zero”:即通过 AI,搜索引擎直接呈现答案,用户不再点进网站的时代。
社交媒体的未来,也许正在逼近“Posting Zero”。
那将是一个普通人不再发帖的世界,只剩品牌、媒体矩阵、营销、AI 生成的内容,以及一群内容工匠,对着沉默的人群继续产出“内容”。未被职业化、商品化、情绪化的内容,将不再会呈现大众面前。
或许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打开你常用的内容媒体,在瀑布流里刷十分钟,可能都刷不到一个真正的“素人”内容。
《纽约客》写到,出版人 Michael Goldsmith 是少数仍然坚持“随意发帖”的人之一。他在 X 上拥有不到 2000 个关注者,常常发布一些幽默的日常思考,比如:“如果狗能抽烟,它们会用两只爪子夹住烟,还是一只爪子两个指甲之间?”
这条推文没有收到任何点赞。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我只是把脑子里的东西丢到另一个容器里。”
“我不在乎我发了三十条,只收获两个、甚至零个点赞。”他继续说,“总有下一条等着我。”这种不被期待回应的表达,或许才是社交媒体最初的原型。
但他可以不在乎,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