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千人调查揭秘:85%学生都用AI 首要目的不是偷懒
最新调查显示,生成式AI正深刻改变高校课堂:85%学生在学习中使用AI,主要用于头脑风暴、答疑与备考,而非单纯“偷懒”。GenAI席卷全球,高校课堂成为最前沿的实验场。有人担心学位贬值、课堂失守;有人则看到新技术催生的新机遇。
刚刚,国外的“Inside Higher Ed”发布了最新的调查。
结果显示,面对AI浪潮,大学生并未选择逃离,而是在怀疑与热情之间探索: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反而更坚信学位价值;一半使用AI写作的学生,则在“助推学习”与“削弱思辨”之间摇摆。
关于GenAI对教育的冲击,教师、高校管理人员、教育部门、AI专家等众说纷纭。
“AI教父”Hinton认为AI的教育水平不久超越人类教师,学位即将过时。
然而,学生也步入了学习与教学新时代,他们自然也有自己的观点。
正因如此,“Inside Higher Ed”专门调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
今年七月,1047名学生,来自166所二年制与四年制院校(包括公立及私立非营利机构),参与了这项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快速调研。数据的误差范围±3%。
总体而言,AI没有“扼杀”大学教育,但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
一些调查结果,或许令人意外,以下是调查的七个要点:
1. AI主要被用于“学习辅助”,而非“测试作弊”
2. “成绩内卷”是驱动学术不端的首要原因
3. 对于AI使用,学生呼吁“引导”,而非“严打”
4. 并非所有学生都希望老师拥抱AI
5. AI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是“双刃剑”,好坏参半
6. 学生渴望获得“学校层面”的AI素养教育
7. AI并未削弱大学的价值,甚至可能有所提升
多数学生都在用AI
但不是为了偷懒
绝大部分学生——大约85%——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里用过生成式AI来处理课程作业。从一大堆选项里挑出的前三大用途是:
脑暴想法(55%)、像问导师一样提问题(50%),以及备考考试或小测(46%)。
把它当成高级搜索引擎的用法也排得很靠前。还有些其他选项就有点灰色地带了,能不能真正支持真实学习还不好说,比如编辑作业或者生成摘要。(教育者们得想想这些问题:学生有没有先读过要总结的内容?编辑改动有多大?)
较少的学生表示用生成式AI来帮他们完成作业(25%)或者写完整的论文(19%)。
但在调查中,那些说用AI写论文的学生,比起用AI来学习的学生,更容易觉得AI对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有负面影响(分别是12%对比6%)。
整体而言,这些回应为当前AI教育价值的讨论增添了新维度——AI不仅存在风险,更蕴含潜力。
还有一个区别:
无论整体或具体场景下,社区大学学生的AI使用率都更低。 两年制学生中21%表示过去一年没有使用过AI,而四年制学生该比例为14%。
AI“作弊”
压力是主因
调查显示,取得好成绩的压力是学生认为同龄人违规使用生成式AI的首要原因(占比37%),其次是时间紧迫(27%)和对学术诚信政策漠不关心(26%)。
不同学生群体间存在差异:
25岁以上的成年学习者更倾向于将作弊归因于工作、家庭或其他义务导致的时间不足,以及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而年轻学生则更可能认为同龄人不在乎相关政策,或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
尽管各院校的学术诚信政策存在差异,但仅有6%的学生认为教授对AI作弊的定义和政策期望不够明确。
绝大多数学生
要求规范学术诚信
高达97%的学生认为,在生成式AI时代,院校应积极应对学术诚信危机。
然而,使用AI检测软件(仅21%支持)和限制课堂技术使用(仅18%支持)等手段并不受欢迎。相反,教育学生如何合理使用AI(53%支持)以及制定更清晰、统一的AI工具使用规范(尽管此前调查显示作弊动机多样)更受青睐。
透明度成为关键价值观:近半数学生希望学校允许灵活使用AI工具,前提是使用过程公开透明。
相比之下,回归手写考试或蓝皮书的支持度较低,但私立非营利院校的学生(33%支持)比公立院校学生(22%支持)更倾向于此。
此外,私立非营利院校的学生也更支持采用口试、课堂作文等难以借助AI完成的考核方式。
教师使用AI
学生褒贬不一
对教师使用AI设计作业等教学行为,29%的学生持谨慎支持态度,前提是使用过程需兼具审慎性与透明度——这恰与学生对校方AI政策的期待形成呼应:在透明前提下追求使用灵活性。
另有14%的学生积极支持教师使用AI,认为能提升教学相关性与效率。
但39%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主要聚焦教学质量与过度依赖问题——这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使用AI的顾虑如出一辙。
剩余15%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
AI正在影响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在过去一年使用AI辅助课业的学生中,55%认为AI对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好坏参半:既提供帮助又可能削弱深度思考。
27%的学生认为影响总体积极,仅7%认为净效应为负面并担忧过度依赖。
数据显示,男性使用AI进行头脑风暴和完成作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等性别群体,他们对AI的积极评价也更高:超过三分之一男性认为AI提升了思维能力,而女性该比例仅为五分之一左右。
AI时代
学生希望好就业
在思考未来发展而非仅限当下的学术诚信时,学生再次强调:希望学校提供(但不强制)关于AI工具的专业和伦理使用培训,并明确区分AI的合理使用与滥用。
许多人还希望能有开放的平台,讨论AI的风险与益处。
仅16%的学生认为,应对AI时代的准备应交由个别教师或院系负责,这凸显了制度化应对的重要性。而仅5%的学生认为学校无需采取任何具体行动。
已步入职场的成年学生对此需求尤为迫切:57%希望学校提供AI工具的专业和伦理使用培训。
学生支持度较低的政策选项包括:
· 将AI相关内容纳入各专业课程:18%
· 由教授或院系自主决定:16%
· 设立AI相关新专业或学术项目:11%
· 提供涉及AI的雇主对接或实习机会:9%
· 高校无需针对AI采取特定措施:5%
驳斥大学无用论
总体而言,生成式AI并未贬损高等教育的价值,反而为部分学生提升了其价值。
AI是否影响其高等教育价值?
学生的认知存在分歧:35%认为价值未发生变化,23%认为价值提升,仅18%表示比以往更质疑大学价值。
另有约四分之一学生承认AI改变了个人对大学价值的认知,但尚未形成明确判断。
由此可见,生成式AI虽未导致大学价值在学生眼中暴跌,但正在深刻重塑其价值评估体系。
学生现身说法
专家各出奇招
此外,这次Inside Higher Ed还发布了受访者访谈和专家观点。
受访者现身说法
22岁的受访者黛西·帕蒂(Daisy Partey)与同龄人持相同观点。
她认为高校亟需规范生成式AI的使用,并强调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项技术的易得性与强大效能。
在访谈中,她表示:
我想强调的是它实在太容易使用了,只需简单操作就能获得所需内容。
今年五月,她刚从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UNR)毕业(主修传播学,辅修公共卫生)指出,使用生成式AI已成为部分同学的首选方案——甚至撰写个人介绍这类简单任务也依赖AI。
这种风气叠加AI检测工具误报的担忧,导致她在整个大学阶段小心翼翼地使用AI。
她偶尔会将ChatGPT作为学习伙伴或搜索工具,但始终限制使用频率:
有时我会下意识想“直接问ChatGPT得了”。
但实际上,独立解决问题或与真人交流,才是真正有益的方式。
关于高校应如何应对GenAI,帕蒂与多数受访者一样,主张采取统一且以教育为导向的策略,而非任由各课程制定矛盾政策或一味监督学生使用。
她特别强调:即使AI对社交媒体营销等感兴趣领域的影响尚不明确,学生仍需掌握负责任使用AI的方法与场景。
毕竟,AI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已初现端倪。
她郑重表示:学校应该提供系统培训,让学生明确职场中的AI使用规范与预期。
另一位来自德州社区学院要求匿名的受访者透露,她使用生成式AI进行任务管理、制作考试复习卡片及激发新创意。
她指出:AI不只是作弊工具。对某些学生而言,它就像24小时在线的家教。
专家看法
伯克利学院的英语和媒体传播学教授Jason Gulya认为,调查结果挑战了社交媒体上盛行的“AI杀死大学”的观点。
大多数学生认为
AI没有改变大学学位的价值,甚至反而提升文凭的“含金量”。
这说明AI对大学价值的影响是“微不足道”。
Gulya还强调,学生过度依赖AI与追求高分的压力息息相关。
他认为,那些被宣传为“快速高效获取高分”的AI工具,实际上是在助长一种“唯绩点论、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对此,他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另类评估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分数上转移,重新聚焦于学习本身。
肯塔基大学学习与教学促进中心副主任Jill Abney认为,学生因时间紧张而滋生学术不端行为完全合理,因为很多学生除了学业之外,还要兼顾工作和其他责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和同事们建议教师们“分步布置作业”,让学生逐步完成,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
在AI使用政策方面,Abney表示,她合作的大多数教师都已花费大量时间制定了清晰的AI政策。有些老师甚至更进一步,采用“逐项作业标注”的方式,确保与学生沟通顺畅。
例如,肯塔基大学就有一套专门的“学生使用AI量表”(Student AI Use Scale)。
密西西比大学学术创新助理主任兼写作与修辞学讲师Mark Watkins,强调了两个核心要点:
1. 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
2. 院校需提供统一的指导方向。
Watkins认为,无论是为学生制定AI使用政策,还是对教师自己使用AI提出期望,都与教师的学术自由息息相关,而这种自由“理应得到尊重”。这意味着在推广AI应用时,不能完全剥夺教师决定如何使用AI的权利。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专业判断,教师有权决定是否使用AI.
同时,Watkins指出,院校需要发挥领导作用,为AI的整合提供指导方向。他认为,院校应该投入资源,围绕“AI的哪些用途是恰当的”这一问题建立共识,并为包括教职员工和行政人员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发布统一的框架。
Watkins自己就提出了名为“VALUES”的框架,为教师在教育中使用AI提供指导,其中包括如何验证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肯塔基大学的Jill Abney认为,学生够思考AI如何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研究领域。她补充说,学生们渴望拥有“共享的交流空间”,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就AI进行公开对话。
Abney强调,要了解生成式AI并建立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必须进行这种对话,因为“没有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