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7.6亿,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要“掉队”了吗?

摘要:

头顶“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光环的黑芝麻智能,于近日发布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2.53亿元,同比增长40.4%。然而,快速增长背后,却是盈利能力的急剧恶化与持续的巨额亏损。数据显示,公司期内亏损达7.62亿元,与去年同期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11亿元盈利形成鲜明反差。


同时,黑芝麻智能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0.0%骤降至24.8%,销售成本则同比猛增111.2%。这表明,公司正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取市场份额。在竞对地平线、Momenta纷纷亮出更庞大的定点车型数量,以及蔚来、小鹏、吉利等主机厂自研芯片浪潮的汹涌冲击下,黑芝麻智能的“第一股”光环,正逐渐变得黯淡。

7.6亿元亏损背后

从黑芝麻智能交出的这份2025年中期业绩,能很明显看出这家高科技企业在商业化初期面临的“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相悖”的挑战。

收入端看,黑芝麻智能的业务确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半年营收2.53亿元,同比增长40.4%。其中,核心业务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41.6%;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0.16亿元,同比也有25.1%的增长。这份增长,得益于公司与吉利、东风、一汽等车企合作的深化,以及基于其A1000系列芯片的方案在吉利银河E8、东风奕派007/008等多款车型上实现的规模化量产出货。

营收增长背后,是成本与开支的快速膨胀。报告期内,黑芝麻智能的销售成本同比暴增111.2%达到1.90亿元,增速远超营收增速。

这一指标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黑芝麻智能毛利和毛利率断崖式下滑。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仅为0.63亿元,同比锐减30.4%;整体毛利率则从去年同期的50%骤降至24.8%。黑芝麻智能在财报中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场景的拓展导致相关方案增加了硬件组件和人力成本投入”。

说白了就是,为获取更多定点项目和量产经验,黑芝麻智能在向客户提供集成度更高、但利润空间更薄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并陷入了“卖得越多,赚得越难”的怪圈。

费用端,高昂的研发投入依然是吞噬利润的最大黑洞。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研发开支达6.18亿元,虽同比减少了10.1%,但这笔开支仍达到了当期营收的2.4倍以上。此外,销售开支与一般及行政开支合计也超过了2.2亿元。三费相加远超营收规模,使得公司的经营性亏损成为必然。

最关键的是,2025年黑芝麻智能的中期业绩撕掉“盈利”假象。2024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录得11亿元的净利润,但这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增长,而是源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19.32亿元收益。若剔除这一非经营性因素,黑芝麻智能在2024年上半年的经调整亏损净额实为6.02亿元。

伴随公司上市,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这一“财技”不再上演,2025年上半年7.62亿元的期内亏损,能更真实反映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尽管经调整亏损净额同比收窄8.9%至5.49亿元,但“失血”本质并未明显改观。

所幸的是,截至2025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账上还有19.66亿元的现金及等价物,还能够维持高强度研发,并继续在市场中搏杀。但这笔钱还能烧多久,将取决于黑芝麻智能何时改善盈利能力,实现自我“造血”。

深陷自研“围城”

除了经营上的持续“失血”外,黑芝麻智能所处的市场竞争格局的剧变隐患也不小。一来,同行竞对在商业化落地上步伐更快;二来,其赖以为生的汽车制造商客户们,正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芯片自研”运动,试图将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在芯片供应商的赛道上,“定点车型数量”是衡量一家公司市场地位和商业化能力的核心指标。这方面,黑芝麻智能的表现与竞对相比已明显“掉队”。2025年中期业绩中,黑芝麻智能虽提及与吉利、比亚迪、东风、一汽等头部客户持续深化合作,并列举了吉利银河E8、东风奕派008等几款量产车型,但并未披露具体的定点车型总数和量产交付规模。

这种模糊表述,与竞对的“秀肌肉”形成了鲜明对比。以地平线为例,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累计获得近400项车型定点,其中具备高速NOA及以上功能的定点超过100款。另一家尚未上市的巨头Momenta,其创始人曹旭东曾公开透露,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突破130款。相比之下,黑芝麻智能的谨慎,很难不让市场对其真实的客户获取能力产生疑问。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致命的威胁来自车企自身“垂直整合自研”的野心和动作。苹果自研M系列芯片取代英特尔的一幕正在智能汽车行业上演。蔚来在2021年便公布了神玑NX9031芯片的自研计划;小鹏自研图灵芯片已搭载于G7车型,三颗芯片总算力高达2250 TOPS;理想汽车的自研芯片也传出近年实现量产装车的消息。特斯拉下一代AI 5芯片算力更是有望达到2000 TOPS以上。

传统车企吉利旗下的芯擎科技已点亮7nm制程的“星辰一号”自动驾驶芯片,计划2026年量产;长城自研的RISC-V车规级芯片“紫荆M100”也已点亮成功。作为跨界巨头代表,华为早已完成ADAS算法与芯片的垂直整合;小米也明确表示第二代自研芯片会考虑在车上应用。

当车企纷纷构建起“芯片护城河”时,三方供应商的市场空间将被严重挤压。对于黑芝麻智能这类在商业化上步调稍慢的企业而言,其潜在客户正向其未来的竞对转变。

这种压力也体现在资本市场的反应上。2025年2月,市场曾传出黑芝麻智能芯片被比亚迪腾势车型采用的消息,公司股价两天内一度涨超50%。然而,在比亚迪“天神之眼”发布会并未提及双方合作后,黑芝麻智能发布澄清公告,称与包括比亚迪在内的OEM厂商有长期合作关系,但“概无任何重大变动”。公告一出,股价应声暴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0%。

剧烈的股价波动,充分暴露出市场对黑芝麻智能能否绑定顶级“爆款”车企的极度焦虑,也反衬出其现有客户组合的“含金量”仍有待提升。

作为“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交出了一份“挑战重重”的中期业绩。公司不仅要面对地平线等竞对在定点数量上的领先优势,更要应对车企纷纷自研芯片带来的“釜底抽薪”式的威胁。这对2024年营收尚不足5亿元的黑芝麻智能而言,挑战才刚刚开始。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