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化学技术突破推动更快、更小的微芯片研发

摘要: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团队通过结合金属材料与光敏化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微芯片制造方式,有望使芯片变得更快、更便宜、更高效。这一微芯片设计的飞跃将有望重塑从智能手机至飞机等领域。

约翰斯·霍普金斯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全新材料,并开发出一种新工艺,有望加速生产更小、更快、更具成本优势的微芯片——这些芯片几乎覆盖现代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智能手机、家用电器、汽车和飞机等。

科学家们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一新法制造肉眼不可见的微型电路,并称该方法兼具极高的精确度与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化学工程》。

“企业都有着10年、20年乃至更长远的技术路线图,但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在生产线上找到能快速且精准辐照材料、使工序经济可行的缩微方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Bloomberg杰出教授Michael Tsapatsis表示。

Tsapatsis指出,目前行业所需的先进激光设备已可用于极小尺度蚀刻图样,唯缺合适的材料与配套方法以满足芯片不断微缩的需求。

微芯片为硅制平板,并印有电路,执行各种基本功能。制造时,厂商将硅片涂覆一层辐射敏感材料形成极细致涂层“光刻胶”。当辐射束照射光刻胶后,会激发化学反应在硅片上烧录细节、绘制电路图案。但高能辐射束要求不断缩小芯片细节,却难以与传统光刻胶充分反应。

此前,Tsapatsis实验室与Fairbrother科研小组发现,全新金属有机材料可支持下一代“超极紫外辐射”(B-EUV)工艺,该工艺有望将细节缩小到目前标准的10纳米以下。诸如锌等金属能吸收B-EUV光线、激发电子从而可在有机咪唑材料上实现电路模板。

这一研究首次实现从溶液在硅片规模沉积咪唑基金属有机光刻胶,并可实现纳米级厚度控制。该化学工艺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苏州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团队实验与建模协作开发。新方法称为化学液体沉积(CLD),具备定向可控、便于多人快速筛选(金属+咪唑)组合特点。

“调配金属与咪唑两种组分,可以灵活改变光吸收效率与后续反应的化学过程。由此能探索更多新的金属-有机搭配。”Tsapatsis表示,“更令人振奋的是,目前至少有十种不同金属可用于该化学反应,相关有机物种类更达上百。”

研究团队已开始实验不同组合,为B-EUV辐射定向打造新材料。据介绍,这一技术有望在未来十年内进入量产。

“不同波长和不同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同一种金属在某波长下作用不佳,却能在另一类辐射下大显身手。锌在传统极紫外辐射中效果一般,但用于B-EUV却是最优。”Tsapatsis补充道。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