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实验室培养“脑”或助力下一代计算机发展

摘要:

瑞士研究人员正通过培育活体细胞制造处理器,推动被称为“生物计算”领域的发展。尽管灵感来源于科幻作品,他们的工作依靠精确的实验室技术,目标直指实用的现实应用。

在FinalSpark实验室,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名为“湿件”(wetware)的新型计算机——由实验室培养的神经元网络构成。这一团队采用从日本一家诊所购买的人类皮肤干细胞起步,捐赠者信息保持匿名,但志愿者需求非常旺盛。实验室联合创始人Fred Jordan向BBC透露,团队只采用官方供应商的细胞,因为质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研究人员将干细胞培养为包括神经元及辅助细胞在内的细胞团块,称为“类器官”。这些微型脑状结构在培养皿内如小白球,虽拥有与人脑相同的细胞构成,却不具备复杂结构。经过数月时间,类器官成熟并可连接电极,科学家们试图在活体神经组织与传统计算机系统间进行电信号互通。

例如,当研究人员从键盘发出信号时,类器官产生的活动会在动态图表上呈现,类似脑电波记录。有时信号会突然中断,随后出现短暂活动高峰。

Jordan开玩笑称,类器官的反应有待更多理解:“我们还有很多关于类器官行为和原理搞不清楚,有时我怀疑是不是‘惹怒’了它们。”

这种电刺激是迈向终极目标的早期步骤——即训练神经元处理输入,产生类似于机器学习的输出。

与硅基硬件相比,维持生物计算机正常运行难度远大。类器官没有血管,营养供给和寿命受限。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神经技术教授、神经技术中心主任Simon Schultz表示:“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正确制造这些类器官。”

延长寿命是当前主要难题,FinalSpark实验室的类器官最多存活四个月。Jordan描述,有时在类器官死亡前会出现非常强烈的电活动尖峰,实验室过去五年内约记录了1000至2000例这种现象。

全球其他研究组正尝试不同的“湿件”系统。例如,2022年澳大利亚Cortical Labs公司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培养的神经元能够“学会”玩街机游戏《乒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实验室培养“小脑”帮助开发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神经疾病疗法。主导者Lena Smirnova表示,生物计算更像是对硅基芯片的补充,具有更好的疾病模型效果,还能减少动物实验需求。

支持者普遍认为,生物计算技术不会在速度或规模上超越硅基芯片,但未来将在一些特定领域发挥作用。

Schultz预测,生物计算将占据“小众”市场,而非与传统处理器全面竞争。Jordan坦言,他对这一工作的热爱源于科幻:“我一直是科幻迷。看电影和小说总会觉得生活没有小说那么精彩,现在我觉得自己不仅活在小说里,还在参与书写未来。”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