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苹果发布M5系列新品:一次仅限“换芯”的常规升级

摘要:

10月20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最新发布的MacBook Pro、iPad Pro和Vision Pro被指为近年来创新力度最弱的产品更新。全线新品均采用“换芯”式升级,仅搭载M5芯片而缺乏实质性改进。业内观点指出,对部分用户而言,此次升级几无必要。与此同时,一度被寄予厚望的Vision Pro因在消费端市场遇冷,正被迫转向企业级市场寻求出路

翻译全文

苹果公司新推出的14英寸MacBook Pro、iPad Pro和Vision Pro,堪称近年来最具争议的产品更新:它们带来的改变之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消费者近期刚购入这些设备中的任何一款,那么可能完全不需要考虑升级

这批新产品清一色采用“换芯即发”的升级模式:除了搭载新一代M5处理器外,几乎没有引入任何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虽然基准测试显示,M5芯片相较M4有15%-20%的性能提升,但在日常使用场景中,这种差异几乎难以察觉

说得更直白些:如果消费者正在使用Vision Pro、M4 iPad Pro,或是任何自M1 Pro芯片问世后购买的MacBook Pro,那么这批新品对他们而言毫无吸引力。相比之下,去年的iPad Pro升级反而显得诚意十足。事实上,苹果自己也心知肚明。在宣传中,他们始终将M5笔记本定位为搭载英特尔处理器或2020款M1芯片等老旧设备的替代方案。

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发布方式:苹果选择在上周三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推出了这三款产品。要知道,苹果的营销团队向来擅长为新品发布营造声势,但这次,他们并未安排多日预热、线上发布会或线下媒体见面会等任何形式的大型活动。这种低调处理的态度,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MacBook Pro

在三款新品中,MacBook Pro的升级最为保守。除了搭载M5芯片外,其余改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内存带宽略有提升、固态硬盘读写速度有小幅优化,并新增了4TB存储选项,这些改动恐怕只有极少数专业用户才会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一改常态,将搭载M5 Pro和M5 Max芯片的高端机型延后发布。不过据透露,这些后续型号的升级幅度同样有限。如果消费者正在使用搭载M1 Pro或更先进芯片的MacBook Pro,那么完全可以持币观望明年的M6系列,届时再考虑升级也不迟。

当然,对于仍在使用早期M1芯片或英特尔处理器的用户,或是准备首次尝试Mac的消费者而言,这款新机仍是个稳妥的选择。根据苹果官方测试数据,起售价1599美元的基础款M5 MacBook Pro,其性能已媲美昔日旗舰级处理器M1 Ultra,这款芯片最初应用于Mac Studio工作站,曾代表苹果的巅峰性能。

与无风扇设计的MacBook Air相比,新款MacBook Pro配备了主动散热系统,能够保证高性能的持续输出。对于既追求Pro级显示屏与续航表现,又希望将预算控制在2000美元以内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折中而务实的选择。

同样值得玩味的是,此次新品发布恰逢Windows用户面临系统升级的“阵痛期”。随着Windows 10支持的终止,许多用户对强制升级至Windows 11心存抵触。这些用户正面临安全更新中断与软件兼容性的困扰,或许其中部分人会因此转投Mac阵营。

iPad Pro

与MacBook Pro类似,新款iPad Pro的升级同样缺乏亮点。除了常规的M5芯片升级外,其余改进可谓不痛不痒:新增支持Wi-Fi 7标准的自研N1无线芯片,用自家C1X蜂窝调制解调器取代了第三方组件,同时提升了内存容量与存储读写速度,并新增了对120Hz外接显示器的支持。

不过对于M4 iPad Pro用户来说,这些改动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无法感知。苹果采用自研元件的策略或许能降低成本,但普通用户很难体会到实质性的体验提升。更何况,大多数消费者选择的是仅Wi-Fi的版本,而新增的外接显示器支持与内存扩容,对主流用户而言更显鸡肋。

现款M4 iPad Pro本就性能过剩,被不少用户誉为近年来最值得购买的苹果设备。若已持有该版本,完全不必考虑此次更新。唯有那些错过M4版本、且急需更换平板的用户,才需斟酌是否要多花这份冤枉钱。如果觉得999美元的起售价难以承受,可以等待明年春季将发布的M4版iPad Air,它将足以满足绝大多数平板使用场景的需求。

Vision Pro

在苹果产品线中,Vision Pro头显堪称“小众中的小众”。作为消费级产品,它的市场表现可谓失败。这一挫败迫使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苹果调整策略,转向企业市场。这也让它重蹈了众多头显厂商的覆辙。

新款Vision Pro仅有两项核心升级:M5处理器和新款头带。但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从M2芯片到M5的性能提升意义有限,毕竟观看视频、浏览网页等常见任务在上一代设备上已能流畅运行。

虽然M5芯片或许能让visionOS系统动画更顺滑,但作为首发用户,许多人可以作证初代Vision Pro的性能本就不存在瓶颈。这款设备真正的痛点,比如高昂的定价、沉重的机身和匮乏的内容,在新款上均未得到改善

苹果宣称新芯片支持像素数量提升10%,通过微幅提高刷新率降低动态模糊,并在作为Mac外接显示器时改善渲染效果。然而这些提升对日常使用体验影响微乎其微,即便是最忠实的Vision Pro用户也难以感知。

令人遗憾的是,新款起售价依然维持在3499美元的高位。对现有用户而言,这样的升级幅度完全不足以支撑二次购买的欲望。苹果似乎既不愿降低利润空间,也不打算补贴成本,执意在这个前景不明的市场中坚守高价策略。

更值得关注的是,被诟病许久的透视摄像头依然未见改进。这些本应实现沉浸式AR体验的关键组件,其呈现的画质仍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以一个足够购买顶级笔记本电脑的价格而言,这样的成像质量显然不及格。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新款头带设计,它承诺将舒适使用时间延长至15分钟以上。但现有用户无需为此升级:这款头带支持单独购买,售价99美元。考虑到原装头带的表现,这本该是一项免费提供的配件。

苹果的“真香定律”

这种从抗拒到接纳的战略转型,不仅体现在Vision Pro这样的新兴品类上,在苹果的核心产品线中同样有着深刻体现。

苹果在科技界一直扮演着一个矛盾的角色:它常常是新兴技术的批判者,却又最终成为这些技术最成功的推广者。从触控笔、流媒体服务到小尺寸平板,从VR头显、大屏手机到RCS消息协议,这些曾被苹果公开质疑的技术,如今却都成了其业务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触摸屏Mac的演进轨迹正是这一模式的完美印证。这个被苹果高管诟病多年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时代。这位传奇创始人曾直言触摸屏笔记本“人体工学体验会非常糟糕”,现任CEO蒂姆·库克(Tim Cook)更曾打趣道:“制造触控Mac就像造一台带烤面包机功能的冰箱”。

耐人寻味的是,即便在触控Mac已进入深度研发阶段的去年,苹果的电脑营销负责人仍在公开场合质疑这一设计。就在上周,一篇报道曾披露,搭载OLED触摸屏的新款MacBook Pro的研发工作已全面展开。

苹果为何此时转变态度?业界共识是:iPad销量的持续下滑与Mac业务的稳健增长,终于让苹果放下了对产品线内部竞争的顾虑。当触控功能已成为Windows笔记本的标配时,苹果再也无法忽视这个日益扩大的市场缺口。

三大技术演进为这次转型铺平了道路:

· 芯片统一:M系列处理器为Mac与iPad构建了共同的技术基底。

· 生态融合:苹果的生态系统实际上已经融合,Mac能够运行为触摸界面构建的iPad应用。

· 系统趋同:虽然macOS和iPadOS仍然是不同的操作系统,但它们的用户界面随着macOS 26和iPadOS 26的推出变得越来越相似。

在不远的将来,Mac与iPad的差异将主要体现为硬件形态的区分:屏幕尺寸、性能释放、续航表现及输入方式(是否有内置键盘和触控板)。而两者的应用生态、系统体验将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

这无疑是苹果战略弹性的又一次展现:在坚守原则与顺应市场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模式仍在延续:2013年库克曾质疑智能眼镜的实用性,而业内观察家预测,或许明年我们就能看到苹果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性产品。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