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10亿推广费,谁在以互联网保险之名收割老年人?
不善用手机的父母,只是随便点了个广告就被偷偷开通了自动扣款。陈妍在想起近期家里老人的遭遇时还是十分气愤,“这不是抢劫吗?”陈妍所指的,是互联网保险平台元保,在老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年合计偷偷扣了老人2500多元。近期老人向她求助,她在力争退款之余,在社交媒体上检索发现,被元保保险自动扣费的老年人案例数不胜数。
社交平台上大量年轻人化身父母的讨钱主力军,他们不禁质疑,互联网保险难道专盯老年人?
无孔不入的扣款
老人最先和陈妍求助时,还以为是在短视频里误点了什么被扣了款,但陈妍接过手机仔细查看后才发现,“扣费是支付宝里的自动扣费,已经持续扣了一年多了。”
“第一个月是6元钱,后来每个月就变成扣200多元。”陈妍仔细检查扣款方后才发现写着“元保保险”。据老人回忆,有一次接受微信群里的照片资料时,疑似是小程序广告突然弹出来,在他无论如何都无法退出后误以为要付钱才能接收到资料,看到“6元”认为不是很多,就选择了付款。可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一次看似平常的付款,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自动扣费。

“扣费会有短信提示,但老人家不怎么查看短信信息,加上退休金比较丰厚,一年多都没有发现扣费。一年下来总共扣了2500元。”
在发现情况后,陈妍第一时间寻找途径维权,检索社交媒体平台后发现大量类似的案例,在查看和求助不少网友分享的“申诉攻略”后得知:需要打电话向元保客服进行态度强硬的吵架式维权,最终其多次沟通逐步追回了相关款项。
陈妍的遭遇并非个例。凤凰网科技在检索多个个人案例后发现,元保保险的扣费陷阱,早已织成了一张覆盖多渠道的网,从微信等常用大平台,再到看似正常的短信提醒,每一个入口都可能成为针对老年人的伏击点。
陈妍还透露,除了她的长辈以外,其朋友的父亲也曾在京东弹出的广告中误触购买保险最终扣款400多元,而后通过拨打客服电话、到12378平台投诉来维护家人的权益。
无独有偶,李雅婷的母亲也没能逃过这场套路。今年的10月26日,李雅婷的妈妈因身份证到期,收到了保险公司的短信——点击链接更新身份证。“因为情况属实,保险公司也是母亲所认识的,没有过多怀疑就点进去了。但是点击后所跳转的链接却直接进入到另一个不知名的网页,老人没有细看,按照提示上传身份证,直到填写信息最后一步时屏幕显示‘购买百万医疗保险’才惊觉不对。”
李雅婷告诉凤凰网科技,在整个过程中其家人没有输入过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只是勾选过付款方式“工商银行”,但是却完成了购买和扣款。“扣款的金额很小,一个0.6元,一个1元多,并且没有收到保险购买成功的短信。”
李雅婷最后是从手机银行App上看到了该扣款信息,“非常奇怪的是从手机的浏览记录中完全查不到访问记录”。
当李雅婷拨打工商银行的客服电话询问时,客服回应其可能遇到了诈骗,银行建议办理挂失,这样就不会再被扣款。也正是通过工商银行的反馈,李雅婷才知道扣款方叫“元保”。而后去银行重新开通时,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你们不是第一个来问的,他一开始是扣款1元2元,第二个月就变成几百元。”
凤凰网科技在检索黑猫投诉平台后发现,“元保保险”搜索词的相关投诉已达到1955条,投诉问题多为“无故扣款”、“诱骗投保”以及“虚假信息”,其中所涉猎的渠道和平台更是五花八门——京东、融360、水滴保等等,让用户防不胜防。
用技术打开市场,也用技术精准收割
成立于2019年的元保,其创始人方锐毕业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2003年加入网易,在加入网易的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创立了网易电商和网易支付,还曾任职网易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部负责人。
技术是元保打开市场的一把利刃,核心业务逻辑是为联合保险公司定制、分销人身险产品,并提供理赔等售后服务,作为一家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其成在帮传统保险公司精准分销。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及2023年,元保分别实现营收3.85亿元、8.5亿元及20.45亿元。2024年上半年,元保首次实现盈利。2025年4月30日,元保顺利敲响纳斯达克的大门。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总收入约10.7亿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达3.05亿元,同比增长55.6%。截至2025年6月30日,元保现金储备高达34.2亿元,同比增长99.1%,几乎较去年同期翻倍。
支撑元保业绩高速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独特的“AI+保险”模式。方锐曾在一次分享中表示,“公司创立的第一天就有自己的AI算法工程师和大数据团队”。截至今年6月底,元保已开发出4800多个能够分析超过5300个标签的模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0个模型和1000个标签。
也就是说,在这些模型的功劳下,元保可以精准定位每个潜在消费者。
算法做的是算术题,其本身不具有价值观,掌握价值观的则是背后的使用者。而在拥有算法这个利器后,元保却频频陷入争议。
早在2022年3月,元保保险就因“未按规定开展互联网保险经纪业务”,被原中国银保监会陕西监管局(现已更新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处以警告并罚款1万元的处罚。而其“1元保”业务仍引来诸多投诉和媒体的报道。时至今日,在部分社交平台上仍可看到针对元保保险“1元保”的投诉,称其“虚假宣传”,或在不知情情况下强制扣费并且次月自动扣费等,其中被套路者不乏中老年群体。
据此前媒体报道,“1元保险”号称“首月0元、1元”甚至是“免费领取”,让不少中老年消费者以为以极低的价格就可以购买一份价值几千元的保险,而实质只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被套路后又遭遇退费难的问题。
2024 年 10 月底,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官网发布《甘肃省消费者协会2024年1月 - 9月消费投诉典型案例》,首案为网络保险强买强卖。
案例中,蒋先生 8 月 21 日发现银行卡被莫名扣款 348.7 元、316.4 元,质疑银行未经授权,查询后确认款项由首信保险代理(广东)有限公司(简称首信保险)、元保保险广西分公司通过支付宝扣除。经银行保险维权热线及省消协协助,保险公司同意退款,省消协还通过热线批评涉事两家保险中介。据天眼查,首信保险间接持股股东是元保数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其实控人正是方锐,且该公司属元保保险研究院集团成员。
除了精准定位,元保保险的陷阱之所以“防不胜防”、“无处不在”,与其背后高举高打的营销模式也密不可分,其在数字广告、移动互联网广告方面投入力度颇大,财报中销售和营销费用长期占据较大比重,据财报,元保在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销售及市场营销费用分别为4.932亿与6.021亿元,半年合计。
纵观保险行业,其核心痛点并非产品短缺,而是供需错配和信任缺失。技术重构本该是元保的核心武器,但在解决根本痛点之余,也成了精准伏击老年人群体的一把利刃。
在思考为何要进入保险行业上,方锐曾表达过:“中国保险行业规模巨大,当年就有4万亿规模,如今已达到5.7万亿。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保险,尤其是健康险行业,对老百姓具有极大的价值。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医疗领域越来越成为众多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方锐自诩元保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并且是全局都出色的团队。“也就是说不仅仅技术强,产品团队、运营团队、推广团队、品牌团队等都要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好。一家公司只要有一块短板,现在可能都很难成功”。
然而,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目前,元保尚未给出清晰解答,这也是所有保险科技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长期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