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主板PCB几层板、几OZ铜是什么意思?

摘要:

作为承载整机各个零配件的平台,主板在PC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DIY攒机时候,除了芯片组、支持内存类型、网卡的速度等参数,部分高端主板还能看见诸如“6/8层PCB”、“2oz”铜等描述,虽然都知道这些个数字越大越好,但不少DIY老玩家可能也说不出他们具体含义,其实这两个指标就像主板的骨架与血管,直接决定了性能上限与稳定性。

PCB:主板电路的立体布线蓝图

PCB的全称叫印刷电路板,通常采用FR-4作为基材,它由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布复合而成,表层敷有铜箔材质的线路与各个元器件连接。在电子产品中,最简单的单面板(1层)只有一面有导电线路,通常用在功能简单、规模小的设备(例如遥控器、电子玩具等)。双面板(2层)正反两面都有线路,能实现基础的交叉布线,通常用在家电、高端电源等设备。


但对于PC主板来说(这里特指台式机主板),2层板甚至连入门级产品都不够资格,这不仅是因为电路的规模不够,而且没有独立的电源层和地线层,高频信号很容易互相干扰。此时的PCB就开始引入层数的概念,简单说就是电路板中导电铜箔的分层数量,各层之间再用FR-4绝缘材料隔开,通过金属通孔实现上下层连接,不同层数对应着完全不同的电路复杂度。



现在主流的主板都是多层板(4层及以上),通常是“信号层-接地层-电源层-信号层”的结构(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榴莲千层蛋糕),独立的信号层像盾牌一样隔绝干扰。


而中高端主板常用6层板结构,额外增加的信号层能容纳更多元器件连接,“3+1+3”对称压合结构避免翘曲,同时还会增加主板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而服务器或者高端PC主板还会采用8层板设计,每层都有明确分工,让复杂电路井井有条。



铜:电流传输的“承载标尺”

铜,自然指的就是PCB各层面的铜箔线路了,但“OZ(盎司)”这个单位很容易让人误解成重量,其实它是铜箔厚度的行业标准:1OZ指的是1平方英尺面积上覆盖1盎司纯铜的厚度,换算后大约是 35微米,差不多是三根头发丝的粗细。


1OZ铜往往是普通PC主板(包括笔记本主板)的标配,按电流承载公式计算,1OZ铜做的2mm宽走线,能稳定承载2.1A电流,完全满足常规信号传输需求。有些超薄板或主板内层会用0.5OZ铜(约17.5微米),既能节省空间又能控制成本,只要设计合理也不会影响性能。


而2OZ及以上的厚铜,就是为高功率设备准备的“加强版血管”。2OZ铜(70微米)的载流能力是 1OZ的两倍,同时散热效率也大幅提升,因此高端PC/服务器主板常用这种设计,满足顶级CPU稳定供电需求。但厚铜也有缺点,例如线路蚀刻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还会限制精细线路设计。

不过,主板的层数和铜厚从来不是孤立设计的,而是根据设备定位精准匹配的,例如普通台式机主板通常是4-6层板搭配1OZ铜,不仅满足日常办公、游戏需求,而且成本可控。而高端主板会采用6层板+2OZ铜甚至8层板+2OZ铜的组合,既能保证高频信号稳定传输,又能应对超频时的大电流和散热压力。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