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1:35:07
我国基因组所研究员在CELL上发表快照文章
发布日期:2010-06-15 13:27:38  稿源: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损伤耐受与突变研究组郭彩霞研究员在CELL上发表了快照文章:核苷酸切除修复 (SnapShot: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文章以概略图加上主题内容简介及推荐10篇相关文献的形式,简明扼要的归纳了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核苷酸切除修复途 径。为广大研究人员快速清晰地认识核苷酸切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早在六十年代,核苷酸切除修复(NER)在原核与真核生物中均被发现。这一过程主要是修复各种导致DNA天然构象改变的DNA碱基损伤,包括由紫外线和多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损害。NER可分为两个途径:全基因组修复(Global  genome  repair,GGR)和转录耦联修复 (Transcription-coupled  repair,TCR)。前者执行全基因组范围内转录静止区域的核苷酸切除修复,后者主要修复转录活跃区域的DNA损伤。两者区别的关键所在是损伤识别的分子机制不同。

       原核生物中,如大肠杆菌E.coli等,  NER需要三个蛋白UvrA、UvrB和UvrC协同作用,负责损伤碱基的识别和切除。其中,ATP的结合和水解过程是UvrABC系统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GGR过程中,UvrA和UvrB组成了ATP依赖的异二聚体,直接识别DNA损伤;TCR中,Mfd又称TRCF,招募UvrA到达引发RNA聚合酶受阻的DNA损伤位点。

        真核生物中,NER的作用机制非常保守。参与NER的大部分蛋白组分及修复过程在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哺乳动物中都基本相似。然而目前关于NER更精确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这些蛋白组件募集到DNA上的具体顺序和过程,还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人类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  XP)的7个基因(从XPA到XPG)是哺乳动物细胞中NER过程所必需的。两个独立的复合物DDB1/DDB2异二聚体和  XPC/HR23B/Centrin  2  参与了GGR中碱基损伤识别的早期阶段。随后,一个多蛋白转录/修复复合体TFIIH通过XPC/HR23B/Centrin  2  被招募到损伤位点启动后续的修复过程。TCR中损伤识别需要CSB。  CSB介导一系列的修复分子和染色体重塑分子到达受阻的RNAP  II  复合体处进行TCR。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1:35:07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