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9:15:00
睡眠不足具有抗抑郁作用 这背后有多少奇特科学?
发布日期:2023-11-02 23:38:05  稿源:cnBeta.COM

我们知道睡眠不足通常与身心健康恶化有关,但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报告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急性睡眠不足实际上会导致抗抑郁作用。抑郁症患者在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后,有时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情绪高涨。即使是健康人也能体会到那种通宵达旦、醉生梦死的感觉。美国西北大学的叶夫根尼娅-科佐罗维茨基(Yevgenia Kozorovitskiy)和一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这种奇怪的生理感觉。

fx1_lrg(2).jpg

Kozorovitskiy解释说:"长期失眠已被研究得很透彻,其一致的有害影响也被广泛记录在案,但短暂失眠--就像学生在考试前通宵一样--却不那么为人所知。"

为了准确研究大脑在一夜急性睡眠剥夺后会发生什么,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实验,让小鼠长时间保持清醒。他们使用的装置包括一个小平台,平台上方几厘米处有一圈缓慢旋转的光束,光束在地板上盘旋。如果小鼠睡着了,它就会从平台上掉下来,被旋转的光束唤醒。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动物保持清醒,同时又不会过度紧张。

经过 12 个小时的不眠不休后,人们发现动物变得亢奋和性欲亢进。这些特征在几小时后趋于消失,但旨在评估抑郁状态的进一步测试显示,持续长达三天的不眠之夜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多巴胺神经元活动的增强是小鼠行为变化的原因。

科佐罗维茨基说:"我们很好奇是大脑的哪个特定区域导致了行为变化。我们想知道,这究竟是一个影响整个大脑的大型广播信号,还是一个更加专业化的信号。"

三个特定的大脑区域似乎对睡眠不足的影响负有主要责任--前额叶皮层、伏隔核和下丘脑。研究人员发现,前额叶皮层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是抗抑郁作用的唯一来源。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剥夺睡眠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前额叶皮层的突触可塑性。正是这种机制在小鼠身上产生了抗抑郁效果。

究竟为什么急性睡眠剥夺会产生这种效果,目前仍是一个谜。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机制在进化上可能是有益的,有助于动物在面临威胁时短时间内变得敏锐。

科佐罗维茨基推测说:"你可以想象,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有捕食者或某种危险,你需要将相对较高的机能与延迟睡眠的能力结合起来。如果你经常失眠,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慢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有害的。但在短暂的情况下,你可以想象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度警觉是有益的。"

研究人员希望这些新发现能为情绪障碍的新疗法指明方向。考虑到目前大多数药物需要数周才能起效,找到利用这种快速抗抑郁机制的药理方法可能会非常有用。

科佐罗维茨基强调,这些发现并不是鼓励抑郁症患者熬夜来提高情绪。她说:"抗抑郁效果是短暂的,我们知道良好睡眠的重要性。我想说的是,你最好去健身房锻炼,或者去散散步。"

这项新研究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9:15:00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