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锂金属氯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由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纳米粒子研究中心的 Kang Kisuk 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宣布在下一代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了一种基于氯化物的新型固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具有优异的离子传导性,有望开发出更高效的电池。
固态电解质的必要性
目前的商用电池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对液态电解质的依赖,而液态电解质存在易燃和爆炸的风险。因此,开发不可燃的固体电解质对于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全球向可持续交通转变的过程中,全世界都在加紧管制内燃机汽车并扩大电动汽车的使用,因此,对二次电池核心部件,尤其是固态电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金属离子(本例中为钇)在各层中的排列会影响离子导电性。为确保锂离子畅通无阻地移动,每层中占据可用位置的金属离子数量应少于 0.444。此外,要在每一层中为锂离子创造足够宽的通道,金属离子的占有率应大于 0.167。因此,每层内金属离子的占有率应介于 0.167 和 0.444 之间,这样才能形成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导电层。资料来源:基础科学研究所
要使固态电池在日常使用中切实可行,关键是要开发出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强大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以及机械灵活性的材料。虽然之前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了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基固体电解质,但这些材料都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这些基本要求。
氯化物基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过去,科学家们也曾对氯化物基固体电解质进行过探索。氯化物基固体电解质以其卓越的离子导电性、机械柔韧性和高电压稳定性而著称。这些特性使一些人推测氯化物电池最有可能成为固态电池。然而,这些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因为氯化物电池严重依赖昂贵的稀土金属(包括钇、钪和镧系元素)作为辅助成分,因此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IBS 研究小组研究了金属离子在氯化物电解质中的分布。他们认为,三元氯化物电解质之所以能达到较低的离子电导率,是基于结构中金属离子排列的变化。
他们首先在氯化锂钇(一种常见的氯化锂金属化合物)上测试了这一理论。当金属离子位于锂离子通路附近时,静电力会阻碍锂离子的移动。相反,如果金属离子的占有率过低,锂离子的移动路径就会变得过于狭窄,从而阻碍锂离子的移动。
基于这些见解,研究小组引入了设计电解质的策略,以缓解这些相互冲突的因素,最终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固体电解质。研究小组还进一步成功地展示了这一策略,创造出一种基于锆的锂金属氯化物固态电池,其成本远远低于采用稀土金属的变体。这是首次证明金属离子排列对材料离子导电性的重要影响。
金属离子分布的影响
这项研究揭示了金属离子分布在氯基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中经常被忽视的作用。预计 IBS 中心的研究将为各种氯基固体电解质的开发铺平道路,并进一步推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有望提高能源存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通讯作者 Kang Kisuk 说:"这种新发现的氯化物基固体电解质有望突破传统硫化物和氧化物基固体电解质的限制,使我们离固态电池的广泛应用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