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毒式传播"来描述思想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绝非巧合。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利用传染病模型来了解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是如何迅速传播的。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模型很难准确描述谣言是如何传播的。
"传染病模型大多将谣言的传播视为被动接受感染的过程,从而忽视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以及外部事件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的郑文荣解释说。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郑与刘凤鸣和孙英平合作,受核裂变(原子分裂)链式反应的启发,创建了一个谣言传播模型。这一过程始于一个铀原子核自发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和几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被其他铀核吸收,这些铀核就更有可能分裂,从而引发裂变链式反应。
铀最常见的两种同位素是铀-238 和铀-235。前者必须吸收多个中子才会分裂,而后者只吸收一个中子就会分裂。
在三人的模型中,穿过一块铀的中子就是谣言。铀 235 核是一个在收到谣言后立即传播谣言的人。铀-238 核是一个人,他必须多次收到谣言才能传播。
"当个体遇到谣言时,会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决定是否传播或是否需要反复接触后再传播。"郑解释道。"基于对铀裂变阈值的不同考量,根据个体自身利益阈值的影响将个体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充分考虑个体行为和差异,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他们的模型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谣言传播方面优于一些传染病模型。他们还认为,谣言一开始往往传播缓慢,这可能意味着错误信息的传播可以被抵制。
他们的模型在AIP Advances 中有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