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起,你再也买不到任何一辆不带高阶智驾的比亚迪新车了!王传福亲自给车圈扔下这颗核弹:比亚迪不分品牌,不分车型,全部标配至少高速NOA起步的高阶智驾。
上到百万级仰望,下到6.98万入门A0级小车海鸥,智驾入门即高阶,没有任何额外选配、订阅费用。
这是比亚迪节后接连多日涨停市值逼近万亿的根本原因:
也是智能驾驶真正开启“DeepSeek时刻”的信号。
普及到哪些车?什么体验?
比亚迪总部六角大楼前,摆满了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仰望所有在售车型:
都搭载了名为“天神之眼”的高阶智驾功能。
而且符合比亚迪一贯风格,核心技术上尾标:
有三种颜色,蓝标、红标、金标,分别对应天神之眼A、B、C三种方案。
A是高阶智驾三激光版,双Orin配置,主要应用在仰望品牌;B是高阶智驾激光版,单Orin,应用在腾势品牌。天神之眼C则会搭载在王朝和海洋网车型。
从展车来看,相同颜色尾标的天神之眼车型,传感器的数量、类型、位置,集成模块完全相同,说明比亚迪已经在内部形成了智驾的统一方案、统一架构。
现阶段的天神之眼方案,其实可以理解为车端的硬件配置,以及后端的数据体系的统一,至于算法是多家供应商+比亚迪自研的并行方式。
比如仰望、腾势,用的Momenta方案,方程豹是华为ADS,王朝海洋的既有大疆卓驭这样的供应商,但最新的进展是比亚迪自研落地的第一枪。
没错,比亚迪喊出“全民智驾”的核心,就是自研端到端实现了量产上车——对应蓝标天神之眼,几乎是王朝海洋在售所有车型。
采用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的配置,底层是算力100TOPS左右的计算平台(据说是地平线J6M),目前实现的功能包括自主泊车+高速NOA。
智能车参考实际体验了一下,基本可以确定蓝标天神之眼不会局限在高速NOA,因为目前不需要严格到城市高快路线上才能开启,离匝道入口较近的城市普通路线上就能直接激活。
这意味着“蓝标天神之眼”扩展到城市NOA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毕竟传感器配置和算力已经足够。
整体感受,和市面主流高速NOA体验基本持平,能够实现自主上下匝道、自主变道通行,从收费站到收费站的体验。
因为深圳坪山区高速路况简单,没碰上任何变道加塞、匝道口争抢通行权的早晚高峰类似情况,所以天神之眼C的上限,并没有完整展现出来。
但技术特征还是能比较明显的感知:目前还比较倚重地图先验信息。
比如,隧道口有明确限速标志60公里/小时,但地图上显示限速80,此时系统会以地图为准,不采用摄像头看到的限速标识。
不过不是高精地图,而是普通导航地图上有的限速、车道等信息,所以高速NOA交付即全国开放,不限地域城市。
对了,现在的工程试装版采用的是百度导航。
全程近100公里的高速路,没有任何接管。
有人可能认为这也没啥厉害的,仅仅追平人家2年前的水平。
但比亚迪的震撼从来不是仅局限在技术本身,而是作为中国车企一哥的体系化能力:
所有标配搭载天神之眼C的车型,没有任何选装加价,也没有提高整车零售价格这样的变相加价,全部车型售价和之前持平。
最低车价打到了6.98万,入门级小车海鸥现在无差别实现“有位就能泊,有路就能开”。
对比整个行业,高阶智驾下探的记录保持者是大疆,在五菱的10万+的“高档”小车云海上实现标配;小鹏爆款MONA 03,也只在15万+的顶配上实现了标配。
实际上还是智驾成本叠加在售价上的体现。
所以就能理解比亚迪的智驾核弹是多么的震撼和不可思议。
什么样的技术
天神之眼C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主要技术方案有“前视三目5R12V12U”“、BAS 3.0+行泊车算法”以及基于VLM数据挖掘的”黄金数据”。
其中前视三目是比亚迪首创,包括两颗120°的广角+一颗30°的长焦,均为800万像素,可以生成10倍于激光雷达高稠密点云。最远探测350m的目标,并在不同焦距、感知范围的重叠视场中,形成横、纵双冗余。同时前视三目对测高有先天优势,前方物体的宽度、高度或深度探测精度可达1厘米。遇到减速带、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可提前预瞄路面状况,减速安全通过。
而对于明暗对比强烈,或者恶劣天气场景,天神之眼C使用毫米波雷达作为冗余。也有创新:前向雷达最远探测距离300m,角度精度达 0.1 度。
而角毫米波雷达,行业普遍采用12通道,不具备垂向探测能力,偶发误检或漏检,比亚迪升级到16通道,增加了垂向探测,小物体的检测率提升1倍。同步探测距离也提升至120m做到360°无死角感知。
算法层面,自研BAS 3.0结构上是主流“二段式”端到端网络,分感知主干网和规控主干网。
另外,比亚迪通过440万搭载L2及以上的车辆,建立了超50万场景库,可实现每天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模型每7天可迭代一次。
数据层面,一是基于VLM多模态大模型,在挖掘海量数据的同时,自动获取感知难例,以及老司机的驾驶行为,从而迅速积累高价值训练数据。
二是基于海量智驾数据,通过无监督重建的方式,训练出行业领先的智驾世界大模型。只需输入简单的文字信息,就能生成高价值数据。
以控制为例,将制动、转向、驱动的控制算法上移,并借助AI能力,由中央大脑直接输出指令,做出最优决策。相较分布式算法,集成度更高,控制响应时延缩短至10毫秒,再具体场景中,100km/h的AEB刹停距离可缩短20m;泊车场景下,换挡起步时间提升0.8秒,常见车位停车总时长减少5s以上。
比亚迪透露,从传感器的设计,到感知、规控,再到执行器的精准控制,都是自研。
所以,一定程度上软件研发费用不必以单个项目计,可以算进集团长期研发支出。
其次,天神之眼C的前视三目800万像素摄像头中,现场展出样品中至少有一个上明确刻着BYD logo,这说明供应链的自给自足程度极深——同样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第三点当然就是比亚迪巨大的规模,预期销量早已考虑进前期采购、议价环节,再加上所有车型都使用相同方案,管理成本控制和单个品类的规模效应更加明显。
什么样的影响
青铜预算解锁王者装备,比亚迪天神之眼让少数人的智驾,变成了全民的智驾。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一共卖出了2756.3万辆乘用车,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趋势:
提供高阶智驾功能(不包括仅有L2功能的车辆)的不超过10%。而这10%几乎全部集中在20万以上价位。
但国内70%的销量集中在20万以内的车型区间,说明绝大部分中国用户根本没有机会接触高阶智驾。
而说到底,智能驾驶的价值是一种“拐点”价值:
能够实现入门车型标配高阶智驾并且好用的,才具有真实用户价值,否则只是富人的玩具。
比亚迪,把整个智能汽车产业加速到了这样一个时刻:不分预算高低,没有额外选装,所有用户无差别享受AI带来的安全、可靠、便捷的技术红利。
智驾体验、价值、价格真实合理的对应关系,用户从此心里有了一杆秤:比亚迪天神之眼的黄标、红标、蓝标对应的功能体验,会成为用户对比衡量其他所有智驾车型的参照。
因为比亚迪是中国卖车最多,也是卖了最多入门级车型的玩家。
油电之争、混动架构之争,不同阵营的玩家之间可能还会拉扯辩论,但智驾的领先是绝对的领先:
比亚迪已经实现高阶智驾普及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玩家没有类似或更好的产品落地,几乎不可能再通过技术发布会或老板的出格言论扭转局势。
而比亚迪一旦确立优势,成长为千万级车企,和丰田大众扳手腕的那一天可能也不远了。
所以天神之眼对于比亚迪自己,是新能源渗透率超50%、电动技术卷到极致后,下一个增长周期的最强劲引擎。
随着比亚迪智驾的高歌猛进,实际上也开启了一场更加残酷的内卷淘汰。
对于有智驾产品和能力的玩家,2025年必须面对用户、市场、舆论提出的尖锐问题:
智驾为什么不能标配?额外加价怎么证明物有所值?
对于在电动浪潮中已经踉踉跄跄的玩家,比亚迪开卷智驾,不亚于“末日”和“丧钟”,加速退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步伐。
大家都知道是谁(们)。
当然,比亚迪普及高阶智驾,也有利好的一方。
比如,之前特斯拉、大疆证明端到端在中小算力平台上能跑通时,表示不相信的用户、工程师、车企老板大有人在,而比亚迪践行证明之后,几乎成为全行业都必须跟随押注的路线。
能提供恰到好处的算力——成本平衡的硬件玩家,以及擅长在有限平台上实现高性能的算法玩家,会成为车企、资本追捧的对象。
这些玩家的名号和实力,其实这两年已经初见分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们的《智能驾驶2024年度格局报告》。
以及以比亚迪的体量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普及智驾也惠及汽车产业上上下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款芯片出货量从百万级增长的千万级,成本下降幅度至少在30%左右。
所以,比亚迪开启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新增长周期,还是整个行业的“智驾DeepSeek时刻”——并且,by Product,not PPT。